<progress id="b9hlt"></progress><noframes id="b9hlt"><pre id="b9hlt"><video id="b9hlt"></video></pre>

      <p id="b9hlt"></p>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 >> 宗教調查
       
      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發布時間: 2022/9/15日    【字體:
      作者:中國新聞社
      關鍵詞:  郭大順 紅山文化 中華文明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一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也是東北亞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它揭示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連綿不斷和多元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體現了世界文化發展的融合與交匯,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歷史意義。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發揮了什么作用?與中原仰韶文化有何關系?與西方古文明是否存在聯系?
       
        近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被稱為“紅山文化第一人”的郭大順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進行學理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中華文明從黃河孕育出來,傳播到華夏各地。而紅山文化的發現,是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證據。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郭大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規模宏大,是一個具有都邑規格的超中心遺址。積石冢設有中心大墓,反映以“一人獨尊”為主的社會等級結構已經形成。玉雕龍、鳳、龜、勾云形玉器等通神工具既高度抽象又十分規范,說明紅山文化已進入古國時期,是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的實證。
       
        按照以往史學觀點,中國文明史只能從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把這一源頭追溯到5000年前。多年來形成的一個觀念是,中原地區古文化發展水平最高,文明起源當然也最早。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和遼河文明的提出,證明中國文明起源并不是一個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遼河流域在內的燕山南北長城地帶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還反映了中國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點。美籍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從東西方比較來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是以溝通天地神人即與自然和諧共存取得政治權力為主進入文明社會的“連續性文明”,和西方以發展技術、貿易為主進入文明社會的“突破性文明”有很大區別。從世界范圍看,東方文明具有“一般性法則”,西方文明倒是個“例外”。紅山文化“壇廟!焙妄堷P等玉器是成套的,在建筑布局上有規范化從而制度化的規律可循,《禮記》有云:“禮有五經,莫重于祭”,說明紅山文化與禮制的起源有密切關系,是中國文明起源時期道路與特點的典型代表。
       
        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還表現出強大的傳承力。壇廟冢,壇體起三層的圜丘,有點類似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是“海內孤本”,女神頭像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從紅山文化對后世文化影響來看,可以說紅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這棵大樹根系里的直根系。
       
        紅山文化壇廟冢和玉龍鳳等的出現,有當地上萬年文化發展的深厚基礎,又同中原仰韶文化和西部草原文化交流有著密切關系,是多元文化交匯的成果。
       
        中新社記者: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有何種關系?紅山文化如何體現5000年前中國南北文化交流?
       
        郭大順:梁思永、裴文中等老一輩學者很早就意識到南北交匯是紅山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這一點,在牛河梁遺址得到進一步證明。
       
        紅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具有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共有特征的夾砂灰褐陶、裝飾壓印紋(多“之”字形)或刻劃紋的筒形陶罐,一種是受中原仰韶文化影響的彩陶和泥質紅陶。它們在紅山文化共存,有時甚至共見于同一件器物上,既涇渭分明又融為一體。特別是祭祀用的陶器大都是泥質紅陶或彩陶器,視外來因素為神圣,表現出紅山文化對外來文化有極大的容納度。所以,南北交匯既是紅山文化在5000年前進入文明社會的動力,也為奠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基礎作出貢獻。
       
        除了紅山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等也都與中原文化相互交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南北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共同跨入文明社會。
       
        中新社記者:西方學者為何關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與西方古文明是否存在聯系?
       
        郭大順:多年來紅山文化一直受到西方學者關注,1989年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授中國考古學的老師汪濤來牛河梁,提到應從世界史的角度研究紅山文化;《美國地理雜志》以“中國女神的微笑”為題,刊登過牛河梁遺址女神頭像的照片;劍橋大學學者編寫的“世界百項考古”遠東地區6項中的“玉器”和“雕像”兩項都將紅山文化作為重點內容。
       
      從時間上看,紅山文化明確年代在五、六千年前,與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的古文明在時間上相近;當時可能有東西交流,紅山文化的彩陶中,有一種呈棋盤格式分布的等腰和直角三角紋、菱格紋及曲折線等幾何形圖案,這種風格的圖案不見于仰韶文化,而在西亞一帶常見;西方人體雕像發達,紅山文化的人體雕像也發展到較高水平,同西方古文明有相近之處。
       
        紅山文化向西可能和中西亞有關系,東邊對東北亞包括日本、朝鮮等都有影響。紅山文化時期整個東北亞自然環境屬森林草原區,經濟生活以漁獵采集為主,遼西一帶處于東北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和西部歐亞大陸草原游牧文化接觸交流的前沿地帶,并以此聯系著廣大東北亞地區;還同環太平洋一帶南北海上交流有關,史前時期從近萬年到5000年前,以東北和遼西地區為起點的“玦文化圈”和紅山文化玉器,向南延伸的地域很廣。
       
        從考古學角度來看,東西方文明起源道路雖然有差別,但又有很多共通之處,如發展階段相近,不孤立而相互聯系,充分體現文明互鑒,最終走向世界大同。
       
        中新社記者:目前對紅山文化的研究有哪些未解之謎?對考古人有哪些寄語?
       
        郭大順:紅山文化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有很多謎團待解。關于紅山文化的人種,從女神頭像看,紅山人和現代人很像,推斷可能是蒙古人種,但究竟和現代人之間的關系密切到什么程度,需要做更多體質人類學測試工作,如DNA,因為當地土壤是堿性的,墓葬中人骨保存得比較好,有條件做這方面工作。關于自然環境,紅山文化如此發達的文明程度,按說其經濟基礎應該是農業,但卻以采集漁獵為主,有農作物栽培,但不是主要的。需要對紅山文化時期的自然環境、當時的經濟生活進行大量標本測試,建立數據庫,才更好判斷。關于玉器,紅山文化的玉器如何做出來,怎樣實現那樣的精美度,有何深度的思維觀念在指導,玉料來源、玉作坊在哪里。關于陶器,女神廟發現一件彩陶祭器,壁厚1.5厘米到2厘米,質地非常堅硬,火候非常高,這件器物復原后底徑和高度估計都在1.5米左右,如何制成這么大的器物,陶作坊在哪里。關于墓葬,現在發現的墓葬屬于紅山文化晚期的居多,比較早的墓葬有線索需要進行整體揭露;牛河梁是一個大的遺址群,不同遺址間的布局關系如何也仍需要作進一步的勘測和論證。
       
      希望新一代考古人在做項目課題研究時,要繼承前輩們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重視學科史,將每一段歷史梳理清晰,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前進。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于中國新聞社
       
      【把文章分享到 推薦到抽屜推薦到抽屜 分享到網易微博 網易微博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薦文章
       
      美國憲政中的宗教經驗 \張坤
      摘要:美國憲政中的宗教經驗是在動態發展中演變形成的,它與美國憲政歷程具有密不可分…
       
      英國中古中期首席主教之爭 \葛海燕
      摘要:中古中期,英國兩大教省坎特伯雷和約克大主教之間產生了首席主教之爭。雙方爭…
       
      作為法律之超理性背景的道德與宗教 \余濤
      摘要:宗教因素尤其是基督教的影響,是西方近代法律體系得以形成的至關重要的前提,可…
       
      重新認識“宗教與社會”——以宗教對歐美社會、國家的深層影響為例 \張志剛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我們研究世界宗教現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發,如…
       
      西班牙歷史上的宗教寬容對現代地區沖突的啟示 \周誠慧
      摘要: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時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已經加大了社會結構的密度,…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敬神祈福、家庭職責與自我抒懷——河底江村女性拜香客精神世界研究
             下一篇文章:多民族文化交融與區域性文學現象——以南傳佛教文化帶中的民族文學為例
       
       
         
       
      歡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聲明:本網站不登載有悖于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公共道德的內容。    
       
        京ICP備0505093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807號    技術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網絡科技公司
      女婬片A片AAA毛片无玛

      <progress id="b9hlt"></progress><noframes id="b9hlt"><pre id="b9hlt"><video id="b9hlt"></video></pre>

          <p id="b9h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