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b9hlt"></progress><noframes id="b9hlt"><pre id="b9hlt"><video id="b9hlt"></video></pre>

      <p id="b9hlt"></p>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 >> 宗教團體
       
      藏傳佛教噶舉派最先實行并確立了活佛轉世制度
      發布時間: 2022/12/1日    【字體:
      作者:王堯
      關鍵詞:  藏傳佛教 噶舉派 活佛轉世制度  
       
       
      一、興起與盛行
       
      藏傳佛教尋找活佛轉世制度就是在13世紀時產生的。第一個嘗試著實行的是噶舉派。
       
      噶舉派確立了活佛轉世制度
       
      13世紀時噶舉派已形成“四大八小”許多門派,其中一個大的門派是噶瑪噶舉派,位于拉薩西郊九十公里、堆龍河上游的楚布寺是其主寺。原來在吐蕃時期,即在唐代時已有很好的宗教道場,噶舉派的第一位噶瑪噶舉法師都松欽巴(dus-gsum-mkyem-pa),其名字意為“知道三世: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名字與活佛轉世制度很有關系。這位法師在楚布寺又建立道場(原來他在康區類烏齊建有一個道場),這個寺很興旺,現在是噶瑪噶舉的根本道場。
       
      都松欽巴影響很大,在西藏地區很有聲望。他的弟子名叫噶瑪拔希,“拔!笔敲晒耪Z,可能是蒙古人稱博士、大師、法師為“拔!!鞍蜗!笨赡苡袃煞N解釋,一種就是類似現在的博士。漢語中的博士在很長時間內并不像現在是受到社會尊重的稱呼,如《水滸傳》中的茶博士,是送茶的服務員。這樣,“博士”在漢語里有個演變過程,后來正式定位為博士弟子員,得到國家承認,在國家的學術機構做研究,在元明清以來更受到重視,這就不是茶博士的“博士”了!鞍蜗!笨赡芫褪菑臐h語的“博士”翻譯過去的,指有學問的人。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能手”、“把式”。趕車好叫車把式,種菜好叫菜把式,所以有人認為“拔!笔恰鞍咽健、“專家”的意思。噶瑪拔希發現,大家對都松欽巴的崇拜和尊敬一直沒有減退,而且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這樣的能人能繼續為群眾服務。他就利用這個機會宣布,“我不僅是都松欽巴的學生,而且是他的轉世!贝蠹揖拖氘斎涣,他是在都松欽巴去世十年后才出生的,宣稱是他的轉世,轉世的觀念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
       
      都松欽巴本身的名字就是“知三世”,這為噶瑪拔希提供了一個宣傳自己是轉世的借口,他就在群眾中儼然作為都松欽巴的轉世。都松欽巴成為第一輩,他就是第二輩,攘迥多吉在他去世后第二年(1284年)出生,被認為是噶瑪拔希的轉世,轉世制度正式確定下來。
      “轉世”就是認為這位喇嘛很有慈悲,原本他已經功德圓滿,已經有覺悟了,可以得到解脫了,可以出世了,但他有慈悲心,覺得他的任務沒有完成,世界上還有那么多受苦受難的人在茫?嗪V屑灏,因此他再回來給苦難的人以救助,宣傳佛教的宗旨,使他們得到解脫,就是“再回來”的意思。
       
      不是死亡,而是假期滿了
       
      由此而來,產生了一些新詞,如圓寂,就是“死亡了”避諱的說法,也稱為“走了”、“跑掉了”、“老了”、“逝世”等;對不大喜歡的人,就說“死了”、“翹辮子了”,等等。但活佛去世怎么能說“死了”,連一般的“圓寂”都不夠尊敬,藏語有個詞就叫“貢巴佐”(dgongs-pa-rdzogs),意為“假期滿了”,或者說“心意滿足了”。他已經是成了佛的人,得到解脫的人,為了解救人間的苦難,向西天的凈土、兜率天宮等他們應該去的地方請假來的,請六十年或八十年,現在假期滿了就回去了。很自然的,不是死亡,而是假期滿了,所以叫貢巴佐,這是和活佛轉世制度同時產生的詞。
       
      攘迥多吉是第三輩噶瑪巴,前面的第一輩、第二輩是被追認的,第四輩乳必多吉得到很好的機會,到元朝朝廷和皇帝見面,他可以上達朝廷。本來噶瑪拔希也有機會,他和忽必烈見過面,忽必烈請他留在蒙古地方傳教,他覺得在西藏地區活動更有潛力,沒有答應;他后來又犯了個路線錯誤,站錯了隊。忽必烈和他弟弟阿里不哥爭皇位,當他哥哥蒙哥汗死后,就在大都首先宣布成為皇帝。蒙古的傳統是幼子承家,本來最小的兒子一直跟在父親身邊,往往繼承王位,阿里不哥認為他應該得到王位,但被哥哥搶先宣布成為皇帝,就在蒙古和林也宣布自己是皇帝。噶瑪拔希就站到了阿里不哥一邊,跟忽必烈對立。后來忽必烈取得勝利,成為元世祖,阿里不哥成為失敗者,噶瑪拔希跟隨失敗者,也沒有什么好果子吃。
       
      噶瑪拔希本來有機會得到朝廷支持卻錯失良機,使噶瑪派這一派始終處于民間,漢地給這一派一個稱呼,把噶瑪噶舉的法師們叫“游僧”,就是由于他們在元朝沒有獲得最高當局的承認。但他們在西藏地區到處弘法,有很大影響。
       
      噶舉派的帽子:黑帽和紅帽
       
      噶舉派的帽子是怎么回事呢?是元朝某個皇帝給了噶舉派師兄弟一頂黑帽和一頂紅帽,師兄黑帽,師弟紅帽,師兄弟二人共同弘傳噶瑪噶舉,所以噶瑪噶舉形成兩個系統:黑帽系和紅帽系。黑帽系到乳必多吉時還很平常,沒有特殊的地位。到第五輩噶瑪巴得銀協巴時,明朝永樂皇帝登基后,很有遠見,知道西藏的問題不能亂搞,就派一名藏人(太監)侯顯(藏名洪保希饒,甘肅甘南人)到西藏去,特別提到噶瑪巴——《明史》中稱他為“哈立麻”,是“噶瑪巴”蒙古語發音的漢語對音,永樂皇帝知道他的大名,讓侯顯請他去南京,又給了一頂金邊黑帽子。明朝皇帝欽賜的這頂帽子,其重要性對于轉世活佛是了不得的,表示它政治權威的延續性、有效性。到南京后永樂皇帝還封他為大寶法王,到現在為止一直傳下來,從第五輩到目前的第十七輩。
       
      二、活佛轉世的制度化和達賴、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的形成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經過幾輩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受到人們的歡迎,都松欽巴、噶瑪拔希、攘迥多吉、乳必多吉,一輩一輩積累,這就叫名人效應。當時在西藏地區很有聲望的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沒有死,他還繼續轉世,繼續為人們服務,大家也擁護他。這種名人效應帶來的效果刺激了其他教派,別的教派紛紛跟進,寧瑪派、薩迦派跟進最有成效,而把它程式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是格魯派。
       
      為什么是格魯派加以制度化?
       
      為什么格魯派對這個制度這么積極,接受得這么徹底,而且接受過來以后加以制度化呢?因為薩迦派是靠家族傳承,父子、叔侄相傳,他們只是在名義上加一個轉世活佛的名號而已,未做更多的努力;寧瑪派也是家庭傳教,也不急于找一個轉世活佛來撐門面。
       
      但格魯派與噶瑪噶舉派有相似之處,都是從民間起來的。宗喀巴大師就是從民間起來的,他是安多人,不是前后藏人,歷史上前后藏人對安多人有地方上的歧視,認為拉薩話是官話(dpon-skad),安多話和康區方言是乞丐的話(sprang-skad)。宗喀巴恰恰就是講安多話的人,有口音,又窮,而且據說還吃大蒜,他自己在社會上爭得一片天地,宣傳他的戒律、他的著作和學術成就,在西藏打下一片江山。他的弟子、傳人對于他的事業繼承、團隊向前推進有他們的想法,所以格魯派最能夠接受活佛轉世制度,將這個精神繼續下來。格魯派和其他教派不同,在接受的同時也有改進。
       
      如何指認轉世活佛?
       
      以前指認一個轉世活佛,沒有什么繁復的手續,最多只是去世活佛身邊的人討論一下,舉出去世活佛的一些表現,然后根據這些表現或者留下的遺囑,或者留下的一首詩,——遺囑也好,詩也好,都是不明確說的,這就是在宗教學上一個很重要的原理,假若說出來了,可能就沒有什么效果,一定要是模棱兩可、可以讓人猜的東西。假若用不著猜,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和常識,就用不上了,所以要似是而非,制造懸念,懸念是最能引人注意的目標,所以后來的遺囑基本上是一種懸念。我認為這件事基本上要從社會需要、社會的眼光來看。
      為什么活佛制度推廣得那么快?
       
      人們心悅誠服,對于活佛的尊敬、禮貌,是以前佛教界領袖達不到的。這就是幾次提到佛教要藏族本土化過程中的一點。因為佛教傳入西藏幾百年后,到了14、15世紀,藏族人有了這種需要,佛教中的佛、菩薩都是外國人,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都是印度人,他們感覺到這些菩薩說話也不懂,我們的困難他未必知道,有一些要求他們不一定能聽到,就希望菩薩里有本地的人。漢人也有這種心理,如漢人把菩薩接進來以后,就給菩薩分道場,四大菩薩四大道場。藏人進一步要求西藏化,就把有成就的法師作為活佛轉世,一輩一輩轉下來。
       
      達賴、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的形成
       
      宗喀巴大師在世時沒有宣布他是活佛,至今沒有人敢宣布是宗喀巴大師的轉世,這說明有一定的界限,也和人們對他的尊重有關。后來他的弟子們開始轉世,達賴喇嘛是從第三世索南嘉措開始轉世的,前兩輩是追認;班禪系統也是如此。班禪大師從第四輩羅桑卻吉堅贊開始轉世,他很英明,策略也高明,所以能在明朝快要滅亡時,走先一步,和西藏宗教的幾位代表人——五世達賴、固始汗組成代表團,繞過蒙古到東北去找滿洲人,去和他們建立聯盟,后來叫滿蒙藏聯盟。滿洲入關以前這個聯盟已經建立,后來他被封為班欽(大班智達),意思是“大學者”,是有道理的。這樣的事情表現出來,就增加了他的威信,班禪一代一代相傳。
       
      活佛轉世制度的功用
       
      在西藏地區,一個教團就形成一個財團,有奴隸、牧場,需要保持并擴大,并且不能把擴大的權力流失,而活佛轉世制度使宗教財產不至于流失,教法不至于斷檔,能夠繼續嚴格的經學教育,教務繼續向前發展;罘疝D世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歷史上的高峰時期,西藏、蒙古地區曾經共約有兩千位活佛。
       
      藏傳佛教認為,達賴是觀世音的化身,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但至今沒有釋迦牟尼的化身。
       
      觀音菩薩是印度人,早期造像有胡子,是男性,到內地后逐漸女性化,這是中國社會的要求,不僅女性化,而且還美化。觀音菩薩是圓通大士,隨人們的需要而變化,人們需要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需要男相就男相,需要女相就女相,在西藏還有金剛相——是密教的本尊,要對付妖魔鬼怪,所以顯示出威猛相。隨緣現相,內地的廟叫圓通寺的,就是主供觀音菩薩。有幾部經典宣傳觀音菩薩的功德是很深入人心的,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對觀音菩薩的威力、功德宣傳很深入人心,所以人們希望得到她的保佑和幫助。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他是未來世界的主持,他使人們對于未來世界寄予無窮的希望。
       
      活佛既然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個特有制度,其地位就凸現出來,出現了很多學者型活佛,他可以繼承前世活佛的書籍,這可不是件一般的事,因為西藏地區收集書籍不是很方便,活佛利用這種地位就可以多做許多事情。
       
      摘編自王堯先生著作《走近藏傳佛教》(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的“活佛轉世制度”部分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薦到抽屜推薦到抽屜 分享到網易微博 網易微博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薦文章
       
      西班牙歷史上的宗教寬容對現代地區沖突的啟示 \周誠慧
      摘要: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時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已經加大了社會結構的密度,…
       
      當代韓國社會的宗教特征及其影響:基于韓國綜合社會調查2003—2018 \王衛東 金知范  高明暢
      摘要:本文借助于韓國綜合社會調查(KGSS)2003年至2018年的數據,定量描述了近十幾年…
       
      董仲舒的天人理論與君權神授 \張強
      摘要:董仲舒的天人理論是以《公羊春秋》為基礎,結合陰陽五行說而提出的。為深化其天…
       
      近代商人法的形成及其與歐洲共同法之關系——以教會法、羅馬法與商人法的關系為視角 \王濤
      摘要: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認為,新教倫理在客觀上有利…
       
      秦漢時期國家宗教與神學體系的整合與建構 \袁寶龍
      摘要:春秋時期的秦國宗教文化表現出原始低級的發展特征,經三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至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超越存在與達成永恒:基督教維度中的?思{時間哲學
             下一篇文章:中國佛學的建立
       
       
         
       
      歡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聲明:本網站不登載有悖于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公共道德的內容。    
       
        京ICP備0505093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807號    技術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網絡科技公司
      女婬片A片AAA毛片无玛

      <progress id="b9hlt"></progress><noframes id="b9hlt"><pre id="b9hlt"><video id="b9hlt"></video></pre>

          <p id="b9h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