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利潤視為企業主要驅動力的普遍看法是一種有破壞性的片面觀念。之所以有破壞性,是因為它可以扭曲公共政策,使其僅僅服務于那些一心營利的人;之所以片面,是因為所有名副其實的企業家都會以實現人類價值為目標和宗旨。雖然利潤是衡量所有商業活動成效的基本標準,但將它作為優先目標的企業很可能會以客戶和員工為剝削對象。企業與人類價值之間的關聯不僅是一個崇高理想,而是對企業在人類社會中所具價值的突顯。那些一心牟取利潤的人絕不可能造福于任何一個社會,而企業家責無旁貸的義務正是促進公共利益。
本文旨在表明,教宗方濟各在其通諭《愿禰受贊頌》(簡稱LS)中的建議將有助于改變商業界自身的觀念,從當前的盈利導向模式轉變為一種在適當政治監督下為人類需求服務,尤其是促進對我們共同家園關愛的模式。公共政策是實現這一變化的關鍵因素,如果決策制定者將利潤視為最終目的,他們將無法履行應盡的監督本職,也就是說,無法實施絕對必需的管制,以保障負責任的企業家不被置于嚴重不利的處境和公共利益免受巨大損失。
企業的主要作用一是提供商品和服務,二是創造就業機會。藉著這兩項職能,企業成為塑造日常生活的主線。商業領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其經濟職能,他們對待自身工作的方式深刻影響著其他各社會組成部分。正是出于這種原因,宣講以利潤為原則的商業領袖在近幾十年中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性。
崇高的職業使命
在《愿禰受贊頌》中,對企業形象的描述給讀者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一系列譴責,包括污染、浪費水資源、釋放有毒廢物、就業危機以及社會衰落(參見LS 20; 46; 51)。此外還有數字世界,以它當前的呈現方式,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破壞(參見LS47)。盡管如此,教宗方濟各指出,“商業活動是崇高的職業使命,目的是制造財富及改善世界”(LS 129)。
當教宗談及 “職業使命” 和 “召叫” 時,他指的是一種使我們超越個人利益的動機。工作負責的優秀教師和護士都是這方面的典范。與他們一樣的人會贏得人們的敬仰。盡管我們很少將這種崇高的精神與商界聯系在一起,但《愿禰受贊頌》邀請我們考慮這種可能性。
珍惜地球
商業活動的目的是利用地球的資源促進繁榮。這在基本經濟活動中的體現尤為明顯,比如農業、畜牧業、漁業和采礦業,但所有產業和服務業最終都依賴于這四種最古老的活動。千百年來,領土被掠奪、整個文明隨之而分崩離析的史例并不罕見,因此,我們更應學會從 “珍惜” 而不是 “剝削” 的角度來考慮貿易。
對動物的極端剝削毫無意義,對它的重視則意味著發展與另一個生命體之間超越單純功能層面的關系。生活問題的處理涉及一種關懷的關系,它所觸及的心靈層面不亞于個人利益。在一個扎根于地方和人際關系網絡的穩定企業中,這種緊密聯系和關懷的感知具有真實而寶貴的作用。雖然不具備這種關系的商業組織或許同樣會有所收益,但它不太可能帶來具有持久價值的結果。政策制定者需意識到這種可持續商業活動中的基本因素。
風險和直覺
然而,珍惜和扎根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創業的主動性,如啟動新項目,總會面臨風險,它要求風險承擔者具備一種直覺,并在此基礎上對人類經驗中的非理性或精神方面保持基本尊重。事實上,他們將毫無例外地發現,雖然自己屬于不可控制的現實的一部分,卻可以與它建立一種 “協調關系”。
關于這種情況,教宗方濟各對 “快速化” 提出的批評意義重大。他指出了在這種情況下放慢速度、進行 “默觀性憩息” 的必要性,否則人類活動就毫無意義(參見LS237)[1]。惟利是圖者所關心的是如何盡快賺取盡可能多的財富,而企業家的活動領域則不同,最終在直覺的引導下,只有與更廣泛的現實保持一致,他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更深層次的滿足感
商業成功不僅會帶來利潤,也會帶來資產負債表無法體現的更深層次的滿足感。一個酒店經營者在年底察看財務狀況表時可能會心花怒發,但更使他感到欣慰的可能是看到自己的員工對工作充滿信心。同樣,一個房地產開發商可能會從某些投資項目中獲得滿足感,但當他看到一棟幾年前還不存在的建筑物提供了新的工作和相遇的機會時,他可能會更稱心如意。
這種人類經驗反映著教宗方濟各在《愿禰受贊頌》的標題中所總結的另一種價值。對某一項成功表示 “這是件好事!” 的能力很可能與一心盈利的人無關,但對于那些看到自己的項目取得成果的企業家來說,這卻是他們的第二本性。
商業意識
這種商業領域贊美工作的態度并不以犧牲實際成果為代價。如果產生贊美的滿足感不同時具備管理良好的組織運行,它就不可能存在。良好的管理是對人的行為和動機的具體關注。它同投資行為一樣,需要一種任何邏輯和謀算都無法取代的直覺因素。這種經驗涉及與人性的關系,是解釋商業對政治決策者影響的另一個原因。只有那些對人類行為與經濟和社會互動具有高度感知的企業領導人才能勝任自己的職務。這種 “商業意識” 不容忽視,但由于在創業中取得的成功可能導致崇拜并失去批判性視角,它也有被扭曲或失落的可能。
希望牢牢扎根于這種觀點的人必須與人類社會中不斷發生的變化保持一致。在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賦予未來挑戰以必要關注的商界直覺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良好商業開發項目的一個特征是樂于解決涉及人性中更黑暗和更不確定的方面的復雜問題。所有希望取得重大成果的人都必須不斷面對人類行為中固有的非理性的一面。政府官員可以通過對不法行為的懲罰來遏制這種非理性,而企業則必須尋找非強制性的方法來應對非理性挑戰。
商業即利潤
然而,商業在歷史中向來以利潤的視角衡量自己。這種仍占主導地位的觀念使其支持者在某種程度上依然處于有利地位。首先,這種基本態度使他們的言論更傾向于 “剝削” 和 “優勢” 的角度,而淡化或忽視一切關于珍惜和關懷的議題。這一立場反映著一個普遍共享的信念,并自然而然地賦予他們對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眾輿論的影響力。其次,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改變長期以來他們與公職人員搭建穩固關系的思維模式,這些公職人員將他們視為造福社會者,并因此對其抱有相應的尊重。
此外,考慮到依靠傳統碳密集型產業為生的眾多人數,我們將能夠理解向這種企業視野提出挑戰所固有的斗爭性,這種視野完全建立于 “只要我們賺錢,你們就有工作” 的公理之上。這句話中隱含的另一層意思是:“我們是你們唯一值得相信的人”。這個 “我們” 指的是那些因為能夠賺錢而被視為對現實世界無所不知的人。
任何質疑他們觀點的人都會被指責為不值得信賴:這不是因為不誠實,而是因為這些人與現實脫節。相反,由于懂得如何贏利,他們把自己表現得好像無所不通。加拿大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很清楚地認識到這種空幻的態度,他指出:“人們具有如此普遍的一種印象,那就是認為一個人的智力[……]與他擁有的金錢成正比”[2]。財富的影響力不僅在于它能夠做到什么,而且在于它如何強求別人的尊重以及暗中搗毀批判能力。
“悲憫感情”元素
《愿禰受贊頌》將全球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變化描述為一系列具有社會、精神、教育、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性質的挑戰,并將它們呈現于一個新的敘述背景中。教宗方濟各所指的是 “我們的姊妹──大地母親”,她正在 “向我們吶喊,因為我們肆意地濫用天主賦予她的資源,已對她造成傷害”(LS 2)。教宗還援引了其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因為人心內在的沙漠已變得如此遼闊,所以世上的沙漠也在不斷擴大”[3]。他這里談到的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運動,促生它的力量主要來自共享情感。教宗對這種不斷增長的影響作出了一個精辟的解釋:“真實的人性[……]似乎已蘊藏在我們的科技文化中,猶如云霧般地緩緩滲入重門深鎖的屋內”(LS 112)。
這些情感包含一種悲憫(pathos)的內在因素,它能夠激起聽眾的慷慨之情,喚醒他們的團結友愛和責任感。雖然今天似乎很少有政治領導人意識到這一點,但情感訴諸的維度是構成政治領導力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同樣,它在商業世界中的地位也很重要:若想讓他人感知并參與一個具有商業潛力的項目,你必須展現它所反映的人類價值。
投資于綠色技術
這種情感訴諸因素與支持投資決定的直覺想象力因素密切相關。當前的綠色技術投資額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顯然,那些投入這一快速增長投資領域的人正在尋求這種舉措的財務利益,但他們也同時承擔風險!拔磥碓谟诳稍偕茉础 不能僅僅留于空談。那些投資于這種未來理念的人必須預先決定將采用的特定形式、最為有效的資源和程序以及需要進行的研究計劃。這些決定中隱含著許多未知因素,它們會帶來不可避免的風險。投資者的最終選擇只能以希望來定義,情感訴諸是其中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強烈音符。
此外,那些投資于綠色技術的人還面臨著另一種風險。想象一個沒有碳密集型產業的未來,這本身就是對固定收益獲取者和分散利益相關者的一個挑戰,而不僅僅涉及那些今天的獲利者。當人們面臨所從事的行業可能將不復存在的前景時,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將不僅是失業,更是完全顛覆的世界。任何人都無法毫不畏懼地想象這種情況,而恐懼中的人容易被操縱。若想避免這種風險,必須了解這種情況可能為企業管理人員帶來的巨大權力。
不僅是過渡期
投資于綠色技術意味著展望未來,這條解決當今商界競爭的可能途徑有利于那些主要著眼于人類價值而不是利潤的人!稓W洲綠色協議》以及美國和中國制定的類似倡議都指向這個方向,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進展是自然而然的!稓W洲綠色協議》的重點是 “在過渡時期為最脆弱的公民和工人提供保護”[4],其目標是贏得那些在聽到過渡期計劃時,最有可能感到失落和被背叛的人的心和思想。
建立公正的過渡機制[5]雖然意義重大,但它本身并不足以解決問題。事實上,如果潛在的信息傳達的是迫在眉睫的災難,對于那些面臨令人不安的轉型現實的人,這并無法使他們的焦慮情緒得到足夠的補償。對于那些看到自己的工作文化面臨滅頂之災的人來說,他們的困惑深不可測。雖然他們需要一種希望的觀念和慷慨胸懷的呼吁,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對這些詞匯的使用也不免帶有嘲諷的意味。
進行對話的挑戰
希望使用這些詞匯的人需要關注教宗方濟各對 “加速” 的思考:這種情況是對我們自身局限性接納的邀請,在尊重和謙卑的沉默中密切關注可能的對話機會。修復不斷擴大的深刻裂痕需要借助于相遇和難以預謀的時機。在《愿禰受贊頌》中,對靈修和個人皈依需求的關注絕不等于躲避更大的挑戰。相反,我們必須訴諸于更深刻的動機,以真正有效的方式面對這種挑戰。
無法培養慷慨精神的靈修不過是一種自戀式的操練而已。在向綠色經濟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下一代是慷慨精神最明確的目標之一。一個任何人都不應輕視的挑戰是向父母一代詢問他們的孩子將如何塑造自己的未來,以及在此過程中可以依靠怎樣的幫助。
所有人的參與
我們最終需要找到一種克服分裂和猜疑的方法,對此,《愿禰受贊頌》所強調的對話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在題為 “探索和行動的方向” 的第五章(LS163-201)中, “交談” 是用以探討國際社會、國家和地方政府、政治和經濟、決策進程透明度以及宗教和科學之間關系的概念。雖然教宗方濟各沒有明確提到與商界的交談,但他的呼吁無疑是完全開放的,因為他提倡的是 “一個所有人都應參與的對話”(LS14)。歸根結底,對話面向的是希望,而我們目前對正在這個世界中消逝的那些熟悉的事物緊抓不放、對不可知的未來揣揣不安,這種選擇不可能帶來任何希望。
在這一挑戰中占居優勢的是替代技術投資者。首先,他們不是以空談,而是以付諸于實踐的投資行為宣明對另一種未來的希望。其次,他們對創新技術的投資將會為前所未有的就業形式創造機會。這一挑戰將為投資者及其雇員開辟一個新的行動領域,并可能提供一個兼顧雙方利益的對話框架。此外,對人類行為的務實關注是優秀企業家精神的標志,這使綠色技術投資者能夠在與更可能因轉型而受到損害的人進行必要對話方面做出深思熟慮的貢獻。
對地球日益增長的關注
對話最終是不同經歷的相遇,通過富有成效的對話建立起來的信任,與其說是來自于交談的內容,不如說是來自于對話者之間如何互相看待彼此的行動。雙方是否言行一致?此外,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能夠接受批評并對其行為做出相應改變?在第六章 “生態教育與生態靈修”(LS202-246)中,教宗方濟各多次重申了靈修對人的行動的塑造作用。他將其與倫理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實踐中某一美德的缺漏最終會對環境帶來影響(參見LS224)。他著重指出,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會給政策制定者施加壓力;默觀可以防止使人的活動淪為空虛的行動主義的獵物,更新對他人權益的敏銳度(參見LS237)。
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商業領袖一致公認那種以盈利為目的、不顧環境、不關心他人生計的做法所具有的破壞性。許多人越來越傾向于對保護地球資源并為此承擔義務之意義的理解。這種關愛地球的義務正日益被人們所接受,成為各商業與客戶之間建立信任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關系帶來的收益表現于財政及其他方面,但那些有理由為這一成就而感到自豪的人仍面臨著另一個挑戰。因為更重要的是,這種對地球日益增長的關注并未得到應有的支持。
一個更復雜的任務
《歐洲綠色協議》無疑將目光轉移到了正確的方向,但其雄心勃勃的政治目標越是接近實現,協議就越會成為兩種互不相容的企業愿景的沙場。一場雙方都有很大獲勝機會的爭鋒將由此而生,而爭斗的主戰場將不是公共服務、政治或科學領域,而是商界。那些反對改革的人將以良好的商業成效為由據理力爭。他們將強調自己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并尋找可能在過渡進程中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并挺身充當他們的保護人。他們會竭力摧毀任何挑戰他們利益的研究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對利益的迷戀會使這些人固守他們這種單一化的世界觀。
由于所面臨危機的多面性,那些尋求變革的人承擔的任務也將更為復雜。他們需要面對復雜的且以短期利潤為宗旨的刺激架構,而這些架構通常都是隱秘的。他們必須以種種既定政策所造成的危害說服公共管理人員。雖然人們對這些政策的破壞性影響的認識與日俱增,但除非出現戰爭情況,政治領導人一般不愿面對空前未見的其他挑戰。談論雄心壯志和長期目標是一回事,將其付諸于更新政策和改變公眾情緒則是另一回事。
一個簡單而明確的觀點
雅奈茲∙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čnik)在《商業與地球》的序言中描繪了一幅陰郁的畫面[6]:近一百萬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75%的陸地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高達29%的全球土地退化使30多億人口處于危險之中;空氣污染每年導致六至七百萬人過早死亡[7]。這些是由于對 “自然資源的過度、低效和不平等消耗 ” 而造成的嚴重風險[8]。
就這篇序言本身而言,是一位爭取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要人(波托奇尼克擔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資源小組聯合主席職務)與天主教社會訓導見解之間的對話。當他在書中談到展開的一個有關開發地球資源的 “好生意” 主題時,他重申道:“對于一個動物,如果不照顧它,不尊重它的能力極限,不確保它得到適當的食物和休息,就不可能發揮它的作用。[……]就土地而言,如同對待馱運動物一樣:如果我們剝削它,就會摧毀它;如果我們毀壞土地,我們就會毀壞自己”。[9]
序言指出,該書提出了 “一個簡單而明確的觀點:當企業界與人類經驗進行全方位的對話時,它會為人類繁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則,它只能成為一種破壞性力量”[10]。
對先驅者的關懷
對話需要在兩種互補的形式中進行。首先,在整個企業世界中,當前對轉型挑戰作出回應的熱情程度極其不同。企業界正在從較傳統的模式向另一種模式轉變,在這種新模式中,對環境的關注被尊為良好企業的組成部分,就像避免不當行為的必要性一樣。這一切將需要一個與商界以外的觀點進行有益對話的反思過程,比如與天主教社會訓導的對話。這是一種應該在整個企業世界開展的對話。
其次,在企業界中,一些企業家不只是作出回應,而且已經開啟了變革。2019年9月25日匯集于歐洲議會的企業領導人便是此類人士的一部分,他們的對話促成了《企業與地球》一書的撰寫。將他們匯聚在一起的并不是某一明顯利益,比如同屬于某一特定領域。這次歐洲議會的各會議小組涉及到的商業利益極為不同:從鋁制品到化妝品、從服裝到采礦、從玩具到食品和化學品,等等;但很明顯的是,他們的共同希望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挑戰現行政策。教會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是邀請這些可持續發展企業的先驅者匯聚一堂,闡明他們的責任愿景,為取代長期以來在商業世界以至整個社會中那種對人類價值視而不見的思維模式主動擔當。
一個巨大的影響
樞機讓∙克勞德∙霍勒里奇(Jean-Claude Hollerich)在這本書的后序中強調,在我們應對生態危機的過程中,任何形式的人類智慧都不應被忽視。企業領導人應 “表達一種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人類文化觀念”[11]。商業現實雖然擁有自己的特定文化,但畢竟與更廣泛的人類現實息息相關!吧虡I世界將會永遠強盛,商業領袖將通過自己的表達方式和對自己的事業的理解而具有持久的巨大影響力”[12]。
這些感想對于那些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人來說無關緊要,但對于那些將利潤置于以負責任和可持續方式的態度使用地球資源的普遍任務中,并將其視為可行性尺度的人來說,他們將樂于接納。
公教文明
【1】參見E. Grace, Business and the Earth: A reflection on Laudatosi’, Bruxelles, Jesuit European Social Centre, 14 s. (www.uniapac.org).
【2】J. K. Galbraith, 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 London, Penguin, 1994, 106 (意文版:Breve storia dell’euforia finanziaria, Milano, Rizzoli, 2000).
【3】本篤十六世,領受伯多祿職務典禮中的講道,2005年4月24日,引自LS217。
【4】歐盟委員會,《歐洲綠色協議》,布魯塞爾,2019年12月11日,18。
【5】參見同上。
【6】參見E. Grace, Business and the Earth…, cit., 5.
【7】參見同上。
【8】同上,6。
【9】同上。
【10】同上,7。
【11】同上,59。
【12】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