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b9hlt"></progress><noframes id="b9hlt"><pre id="b9hlt"><video id="b9hlt"></video></pre>

      <p id="b9hlt"></p>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 >> 宗教財產
       
      《重讀鄭州》:雄渾與精美之唐塔九品
      發布時間: 2022/12/15日    【字體:
      作者:閻鐵成
      關鍵詞:  《重讀鄭州》 唐塔  
       
       
      法王寺一號唐塔
       
      法王寺一號唐塔位于鄭州市登封法王寺后山坡地上,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平面方形,通高34.187米,邊長7米,15層密檐式磚塔。外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雄偉壯觀。塔檐間有假門窗,通體有白灰敷皮。
       
      塔身下部南面辟圓券門,門內為塔心室,平面為方形,設有佛臺。另外,塔底層外壁的四面遺存有木構榫卯的痕跡,說明當時塔下原有“周回副屋”,塔類似于石窟內的中心方柱。具有早期塔的建筑特點。
       
      法王寺一號唐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王寺二號唐塔
       
      法王寺二號唐塔位于鄭州市登封法王寺后山坡上,為方形亭閣式磚塔,高15米,邊長4.4米,南向開券門,疊澀檐上部砌大覆缽。
       
      塔頂用青石雕出精美的山花蕉葉、綬花和仰蓮寶珠組成的塔剎,造型俊秀,精美異常,為唐塔中罕見精品。
       
      法王寺二號唐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玩禪師塔
       
      法玩禪師塔位于鄭州市登封少林寺塔林內,建于唐德宗貞元七年(公元791年),為四方形亭閣式磚塔。塔高6米。塔身正面有拱形塔門,內嵌精雕石門,門額浮雕兩長尾短翅禽爪人首的妙音鳥,額兩側浮雕兩個束腰飄服卷發長裙的對稱飛天。
       
      門中雕一具三角石鼎,門口兩側雕有兩武士,托塔執劍,氣度威嚴。門欄上有各種浮雕圖案,兩扇石門上雕60個乳釘和一把古式大鎖,形象逼真,刀工精細。
       
      塔剎由五層石雕組成,雕刻極其精美。下層為高浮雕飛天,第二層為軸形相輪,第三層為仰蓮,第四層為圓形云雷紋,第五層為寶珠。法玩禪師塔為唐塔中精品。
       
      法玩禪師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法如禪師塔
       
      法如禪師塔位于鄭州市登封少林寺常住院外東邊高臺上,建于唐武則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為單層四角形亭閣式磚塔。塔高6.4米。塔身南壁辟有半圓拱券門,門楣鐫刻篆書“釋迦佛塔”四字,并線刻飛天、蓮花等圖案。
       
      門通正方形塔心室,其上以疊澀磚層砌出四角攢尖頂的室頂。室內立石碑一通,半圓形碑首,碑額刻佛龕,龕內雕一佛二菩薩像,佛全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龕外線刻金剛力士兩尊,一踏臥牛,一踏臥羊,刻工精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碑身鐫刻法如禪師生平。塔檐由九層疊澀磚和反疊澀磚層砌筑而成,檐䫜明顯,出檐深遠,為典型的唐代建筑特點。
       
      塔檐之上為高1.945米的石構塔剎,方形束腰須彌座式的剎座,剎座四隅施山花蕉葉插角裝飾。剎座上為覆缽,三重相輪、露盤、仰月、火焰寶珠、仙桃念珠組成的剎身和剎頂,造型優美,雕刻精湛,形體高大,保存完好,是唐塔石剎中之珍品。
       
      法如禪師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凈藏禪師塔
       
      凈藏禪師塔位于鄭州市登封會善寺西邊山坡上,創建于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塔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通高10.345米,為一座平面八角形單檐仿木結構亭式磚塔。
       
      塔座下部為千層臺的素壁基座,上部為磚砌須彌座。塔身為平面八角形,每角砌出倚柱,柱突出墻外3個面,推知柱之平面亦為八角形,柱根不施柱礎,柱頭做覆盆式。
       
      兩柱間施闌額,其下有門額(或窗額)、立頰、子桯等,柱中下部又有連結兩柱的橫枋嵌入柱之側面,柱根有地栿,橫枋和地栿之間有障水板,以上構件組成了每面的基本框架,其內或置門窗,或置銘石。塔南面為拱券式塔門,門作單券無伏式,可入塔室內。
       
      塔室平面亦作八角形,頂以八角攢尖頂收結,室壁無裝飾。塔室北面嵌青石塔銘一方,以475字記述會善寺高僧凈藏禪師生平。塔身東西兩面各作實榻大門,每門各有四路門釘,每行8枚,計32枚,釘帽較大,門中央雕有古式大鎖。門框制作十分工整。
       
      其余四面各砌出破子欞窗,子桯以內立11根破子桯,桯子斷面為三角形,棱尖向外,柱頭以上直接承托鋪作,為一斗三升交劈竹耍頭式。栱用單材,自櫨斗外角開口出耍頭,其高小于單材。這種形式是為了適用于八角形建筑的特點,比較少見。
       
      除轉角用此鋪作外,南券門砌出高于柱頭的額枋,其中部置一直斗,直斗承托檐枋。其余各面,兩組柱頭鋪作之間各作人字斗拱一朵。塔剎是該塔非常精美的部分,由疊澀磚檐和石雕覆蓮座、云盤及火寶珠組成。塔基下建有地宮,周壁有彩色壁畫,地宮內存放凈藏禪師骨灰罐。
       
      凈藏禪師塔是佛教建筑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傳統建筑融合創新的珍貴實物標本,其以磚代木,逼真的仿木結構,原真、形象的展現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結構建筑柱子、闌額、斗栱、門窗等作法,記錄了唐代精湛的建筑工藝與時代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寶。
       
      該塔是我國現存古塔中最早用須彌座作基座的塔,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劉敦楨均作過高度評價:“凈藏禪師塔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結構建筑”,“唐代磚石結構的墓塔中,采用木構式樣最多的,只有凈藏禪師塔一處。盛唐木建筑的式樣,可由此推測一部分。但單就平面采用八角形一點而言,在現在我們所知道的資料里,沒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老的了”。
       
      凈藏禪師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同光禪師塔
       
      同光禪師塔位于鄭州市登封少林寺常住院東墻外,建于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是一座單層亭閣式四方塔。
       
      塔高9.93米,塔下有須彌座,束腰部分有壸門牙子,基座上為塔身,南面辟半圓形券門,通往塔室,單券無栿。券內有石雕門楣、門額、地栿及立頰等,均飾精美圖案,以門楣正面的線刻舞樂圖最為生動。
       
      圖上方刻2飛天,正中刻2個立于花麗地毯上翩翩起舞的神像,另有樂器伴奏者九人,手持不同的古典樂器,分別坐在兩邊,其余各面分別雕刻頻伽、金剛、獅子、麒麟等圖案,在門框抹角邊棱上也飾有花卉圖案。
       
      塔室內為方形素壁,塔身背面嵌塔銘一方,塔身之上為疊澀檐,塔檐外沿飾以磚雕蓮花瓦當和板瓦,其下雕圖案,為深朱紅色,塔檐上部,為磚砌的束腰剎座及山花裝飾。
       
      最上部為青石雕造的石剎,由仰蓮、云盤、寶珠組成。全塔造型大方,工藝精良,雕刻技法高超,是唐塔中精品。
       
      同光禪師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泰寺塔
       
      永泰寺塔位于鄭州市登封永泰寺后太室山麓,建于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初年,為十一級疊澀密檐式磚塔,高約30米,平面為方形,邊長4.6米。
       
      塔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塔身外敷白灰,塔身南面下部辟券門,通往塔心室,塔心室為方形空筒狀。永泰寺塔具有顯著的唐代風格,為同類塔中經典之作。
       
      永泰寺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光師塔
       
      蕭光師塔位于鄭州市登封少林寺常住院外北面山坡上,為單層六邊形亭閣式石塔。
       
      塔高4.413米,由基臺、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臺基之上為四石四階的塔的基座,基座上承托等邊六角形塔身,南壁辟半圓拱型門,由門楣、門額、立頰、地栿組成。門楣中部線刻蓮花一朵,地栿下有門砧石。門之上為塔額,行書“蕭光師塔”。
       
      塔身東南面、西南面、西北面有線刻精美的小佛塔,佛塔塔身上雕刻佛傳故事等。塔門內為六角形塔心室,其上為六角攢尖頂,雕刻蓮花藻井。塔身壁體上部有石質額枋一層,其上為七層疊澀檐。由于自下而上疊澀層的疊出露明部分依次加寬,故檐䫜明顯,出檐深遠。
       
      檐之上部琢磨成斜坡形的六角攢尖頂,頂冠石剎,下為須彌座式的剎座,其上有山花蕉葉插角裝飾和覆缽。唐代之塔多為四方之形,六形邊塔為數稀少,雖說蕭光師塔并非孤例,但現存地面起建獨立凌空的唐代六邊形石塔仍屬全國罕見。
       
      蕭光師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王石塔
       
      荊王石塔原位于鄭州市新鄭龍湖鎮荊王村,現遷新鄭市博物館。建造于唐開元、天寶之際(公元713年—755年),為石質唐塔。
       
      荊王石塔原有兩座,造型相同,東西相距約15米,東邊一座已倒,現存石塔即西邊一座。
       
      該塔為四角七級密檐式青石塔,塔體成方柱形,通高3.25米,底層邊長0.55米。底層往上各層高度、邊長逐級減少而內收。塔剎為直徑30厘米的青石蓮花寶頂。
       
      塔身底層南面鑿有長方形佛龕,龕門上方及兩側上部刻有塔銘,正面及兩側面線刻人物畫四副,線條流暢柔美,反映了盛唐繪畫用線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堪稱石刻線畫珍品。
       
      本文選自《重讀鄭州》,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主要觀點在《光明日報》光明講壇欄目刊發。
       
      【把文章分享到 推薦到抽屜推薦到抽屜 分享到網易微博 網易微博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薦文章
       
      西班牙歷史上的宗教寬容對現代地區沖突的啟示 \周誠慧
      摘要: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時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已經加大了社會結構的密度,…
       
      當代韓國社會的宗教特征及其影響:基于韓國綜合社會調查2003—2018 \王衛東 金知范  高明暢
      摘要:本文借助于韓國綜合社會調查(KGSS)2003年至2018年的數據,定量描述了近十幾年…
       
      董仲舒的天人理論與君權神授 \張強
      摘要:董仲舒的天人理論是以《公羊春秋》為基礎,結合陰陽五行說而提出的。為深化其天…
       
      近代商人法的形成及其與歐洲共同法之關系——以教會法、羅馬法與商人法的關系為視角 \王濤
      摘要: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認為,新教倫理在客觀上有利…
       
      秦漢時期國家宗教與神學體系的整合與建構 \袁寶龍
      摘要:春秋時期的秦國宗教文化表現出原始低級的發展特征,經三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至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林芝訪古——碑與墓
             下一篇文章:沒有文章
       
       
         
       
      歡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聲明:本網站不登載有悖于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公共道德的內容。    
       
        京ICP備0505093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807號    技術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網絡科技公司
      女婬片A片AAA毛片无玛

      <progress id="b9hlt"></progress><noframes id="b9hlt"><pre id="b9hlt"><video id="b9hlt"></video></pre>

          <p id="b9h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