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內涵豐富。然或因文獻記載不足,或因對文獻釋讀不一,諸多問題尚未圓滿解決。經研究,“端午”風俗實源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之后,“五月五日”民俗活動逐步取代“夏至節”。端午節在歷史上名稱頗多,至唐玄宗時始有“端午”之名,既體現了先民對自然氣象變化的認知,也融匯了陰陽五行的古典哲學思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岸宋绻潯边m逢氣象“陰陽相交”,其名也源于此意。時值天氣轉暖,疫病蟲害流行,先民積累了多種抗御疫病蟲害,保障身體健康的方法,并形成風俗。粽葉(包括蘆葉、箬葉等)的選擇也源于這方面的認知。在歷史過程中,端午習俗又融入了祭祀地方“先賢”“英靈”的內容。粽子并非為端午節刻意所創,也不能因“角黍”之名為據說源于北方。用植物葉子包裹食材制作食品的方法,起源很早,也很普遍。粽子所用食材在我國南北方均有種植,因而尚難確定粽子始于南方或北方。粽子應是先民生活中已廣泛食用的食物,并逐步成為端午節南北共同流行的特色食品。
端午節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然而,對于這樣一個傳統節日,或因文獻記載不足,或因對文獻釋讀不一,諸多問題已十分模糊。學界雖對端午節的起源、“端午”之名的來歷等問題提出了不同意見,但皆因依據有所不足,難以使人信服。因而,有必要再作進一步研究。
一、“端午”初名及名義考釋
從文獻記載看,端午節在歷史上先后有多種名稱。除“端午”外,還包括有“夏至節”“五月五日”“浴蘭節”(亦作“浴蘭令節”)“仲夏端五”“天中節”(亦作“天節”“天中令節”)“地臘”“重午節”“重五節”“解粽節”“菖蒲節”“端陽”“女兒節”“午節”等。這些不同的名稱,大多文獻記載明確,且無異議,但是“端五”與“端午”卻有不少爭議,而這些爭議直接影響正確理解“端午”或“端午節”之名的由來與含義。
據文獻所載,漢代至唐代之前,即“端午”之名出現前,一般稱五月五日、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五或仲夏端五、五月端五!岸宋纭彪m本作“端五”,但“端五”仍為“初五”之意,并非特指節名。而用“端五”時,前面通常冠以“仲夏”“五月”等時節或月份為限定。自“端午”成為節名后,“端午”便取代了“端五”。晉代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五,烹鶩角黍!庇捎谠瓡演W,很多轉引的書籍,亦寫作“端午”。若是,此當是“端午”一詞最早的文獻記載。不過,這里應是“端午”還是“端五”,尚有爭議。有人考證,《風土記》所載當為“端五”,這是對的!岸宋纭币辉~出現與使用則晚得多,直到唐代才出現,如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張說《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魚字)》、杜甫《端午日賜衣》等。
唐李匡乂《資暇集》載:“端五者,案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為余家元和中端五詔書并無作‘午’字處!崩羁飦V是唐代晚期人,他說“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表明當時社會上已廣泛使用“端午”,又說:“為余家元和中端五詔書并無作‘午’字處!逼鋵,這里存在一個認識錯誤!岸宋濉迸c“端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端五”主要是時間概念,即“初五”,而“端午”既是時間點,更是節名。李匡乂所說“元和中端五詔書”,沒有使用“午”字,那是對的,因為詔書所用是下詔時間。如果詔書用“午”字,就不那么確切了。由于未見李匡乂所說“詔書”原文,可以認為,詔書原文在“端五”之前當有月份或時節的限定詞。實際上與李匡乂所說“詔書”同一時期的官府文書即有“端午”,如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敕云:“其諸道進獻,除降誕、端午、冬至、元正任以上貢修其慶賀,其余雜進,除二日條所供外,一切勒停!边@里是作節名使用的。因此,李匡乂所說是有所不足的。
唐代以后,“端午節”也常被簡稱為“午日”,尤其在宋人詩文中較為多見。這些文中的“午日”,有時被人傳抄成“五日”。當然,在特定的語境下,寫作“五日”也不算問題。從嚴格意義上說,這是錯誤的!拔缛铡笔恰岸宋纭钡暮喎Q,即五月初五日,而“五日”則可指任何一個月的初五日。此外,如上文所述,“端午”之名在唐代及以后才普遍出現。唐以前通常以“五月五日”等日期稱之,因而“午日”作為“端午”之省稱,自然也是唐以后才廣為使用。唐以前不應有“午日”作為“端午”的省稱。如有的話,當是后世傳抄之誤,或未經考證而改刻的版本。如元瞿佑《四時宜忌》載:“《洛陽記》:午日造水羹艾酒!薄掇o源》“午日”條引該資料,認為引的是晉陸機的《洛陽記》。這樣,“午日”作為“端午節”的別稱似乎可追溯到晉代。其實,這條記載是有問題的,并不準確。除陸機《洛陽記》外,“史載尚有楊佺期、華延俊、戴延之等所撰《洛陽記》,諸書所引《洛陽記》或不著撰者名”。今人編《陸機集校箋》“所輯錄,皆注明出處。凡諸書所引不著撰人、且無從考之為陸機撰者不錄,疑似者姑錄以備考”。以《陸機集校箋》為代表的《陸機集》一般無此句,《四時宜忌》所引或非陸機《洛陽記》,且把“術羹”錯為“水羹”。唐代《金門歲節記》載:“洛陽端午作術羹艾酒!薄靶g”:“草名,根莖可入藥。有白術、蒼術等數種!蓖鞍荨苯葡鄬Φ膽怯谩靶g草”做羹。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端午節”的初名,可追溯至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據《后漢書》志第五,及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可知,至遲在漢代“五月五日”已有節俗之意,成為與“夏至節”同樣重要的民俗節日。
漢代為何以“五月五日”作為該民俗活動之日?當是“夏至節”原本多在五月。至于定在五月五日,或與《河圖》的陽數有關!逗訄D》《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逗訄D》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時間多為陽數重疊組成,如一月一日為元旦,三月三日為上巳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七月七日為七夕節,九月九日為重陽節。而陰數除了二月二日龍抬頭,其他陰數重疊的日子基本上沒有重要節日。而“龍抬頭”作為節日,實際上至元代才有記載。元熊夢祥《析津志》載:“二月二,謂之龍抬頭!碑斎,與陽數重疊的幾個傳統節日并非在一個時期產生的。
據文獻記載,至少到唐代,五月五日已成為官府認可的節日。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四月《停諸節敬獻詔》云:“比之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諸節日!碧菩跁r,始有“端午”之名(詳見下文)。宋代則有“端午節”之名,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條專門名為“端午節”。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亦有“端午節”條。
“端五”之名初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歐陽詢《藝文類聚》引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睔W陽詢為隋末唐初人,所引《風土記》應是可信的。這里雖已有“端五”之名,但一般在“端五”之前有月份或時節限定,如“五月”“仲夏”等,而不單獨稱“端五”。如果僅說“端五”,會有歧義,因每月“初五日”均可稱“端五”。據《全唐文》載,唐張說《大衍歷序》云:“謹以十六年八月端五!碧茝堈f、宋璟等《請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五……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币源,可認為當時每月初五日,均可稱“端五”。
但是,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八月端午”載:“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張說《上大衍歷序》云:‘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短祁惐怼酚兴苇Z《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粍t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闭J為“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由于這段文字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不僅有論者用以為據,且一些工具書亦多有引用。
其實,《全唐文》所載是正確的,而洪邁《容齋隨筆》所引文字,或是經后人改刻的版本,是錯誤的!岸宋纭币辉~真正出現和使用,從目前研究看,當始于唐玄宗時期。此前文獻中如有“端午”,應為后世刊刻誤改所致。
有人相信洪邁《容齋隨筆》所引文獻是正確的,便找理由,認為“端午”一名是張說等為避唐玄宗生日之諱!疤菩谏帐前嗽挛迦,宰相宋璟建議避諱將‘端五’改為‘端午’!币灿小鞍嗽挛迦帐翘菩诘恼Q辰,并設立為千秋節,而五月五日與八月五日同為五日,緣于對皇室貴族身份信息的避諱,盛唐時五月五日和‘端五’被‘端午’之名迅速取代,并成為當時主流的稱呼!币詾樘菩谏諡椤鞍嗽挛迦铡,為避“五”字,遂改“五”為“午”,完全是臆測。盡管,我國歷史上避諱現象十分繁雜,但尚未見如此避諱之例。
有的不僅不解“端午”之意,甚而以為是錯的。如李匡乂《資暇集》載:“端午,端五者……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北彼螐埍沓肌渡汉縻^詩話》云:“端五之號,同于重九。角黍之事,肇于風俗……后世以‘五’字為‘午’,則誤矣!
有的不解“午”的含意,以“五”“午”相通釋之。北宋黃朝英在《湘素雜記》中,對李匡乂《資暇集》中的那段文字評議說:“余案,宗懔《荊楚歲時記》引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酥庇梦缱,與濟翁所載不同。以余意測之,五與午字皆通,蓋五月建午,或用午字,何害于理!
據文獻記載看,唐玄宗之前,對“五月初五日”的稱呼,一般作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五、五月五日、仲夏端五等。至于說“仲夏端午”是不準確的,是后人誤改。那么“端午”之名始于何時呢?唐玄宗有《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端午》(一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張說有《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魚字)》,其中均有“端午”一詞。這是所見最早使用“端午”一詞的資料。有學者考證,唐玄宗《端午》詩作于“開元十五年”。若此不誤,那么“端午”一詞最早不晚于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此后,唐代文獻便頻現“端午”一詞,如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太常博士獨孤及上表曰:“初,代宗時。每歲端午及降誕日四方貢獻者數千,悉入內庫!蹦伦陂L慶三年(823年)三月丁巳,“勅應御服及器用在淮南、兩浙、宣歙等道合供進者,并端午、誕節常例進獻者一切權!。此外,唐代也有以“端午”作詩者,如殷堯藩有《端午日》詩。
盡管“端午”之名在唐玄宗時已出現,并在以后的官府文書中屢有使用。但是,與上文所論李匡乂類似,唐代后期以及宋代,仍有人不明“端午”其義。其實,唐玄宗用“端午”一詞,是具有豐富內涵的。這主要是后人對“端五”“端午”的釋義缺乏探究,遂引發種種臆測。
關于“端”!妒酚洝で爻H月表》在“端月”下唐司馬貞《索隱》云:“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諱‘正’,故云‘端月’也!薄墩f文解字》云:“端,直也!薄稄V雅·釋詁》云:“端……正也!薄洞髲V益會玉篇》云:“端,緒也,直也!庇衷疲骸熬w,絲端也!薄短接[》引《風土記》:“仲夏端五。端,初也!标愒n《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日為端一,初二日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睋丝芍,“端”的釋義有正、直、初、開始等。
關于“五”!拔濉弊鳛閿敌虻谖迨菦]有問題的。此外,還有其他釋義!拔濉,小篆寫作“五”!墩f文解字》云:“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關于“午”!妒酚洝ぢ蓵吩疲骸拔缯,陰陽交,故曰午!薄墩f文解字》云:“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庇帧皢,逆也”。
據“端”“五”“午”釋義看,“端五”釋作“初五”最為合理。盡管“五”有“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之意,但主要側重于道教陰陽五行的理解。在人們生活中,一般是將“端五”之“五”作為數序使用的。而且使用“端五”時,前面均有“仲夏”“五月”等限定。而“端午”主要是指氣象“陰陽相交”之始。其實,我國很早就將“仲夏之月”(即五月)作為“陰陽相交”的時節!抖Y記·月令》載: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鄭玄注云:“爭者,陽方盛,陰欲起也。分,猶半也!币蚨烧J為,“端午”之名,是沿用了“五月初五日”的時間點,更融入了“陰陽相交”的節氣變化內容。
我國很早就用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天干10個,地支12個,兩者配合使用。從紀月情況看,因地支是12個,與12個月相合!妒酚洝份d:“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倍扒匾越êブ聻檎,故其年始用十月為朝賀”。這就是說,夏人以一月歲首,建寅;殷人以十二月為歲首,建丑;周人以十一月為歲首,建子;秦代以十月為歲首,建亥。這樣,無論是建寅、建丑、建子,還是建亥,每月的地支是不變的。地支的“午”月仍是“午”月。自漢武帝改用夏正以后,歷代一般只改年號而不改正朔,所以“午月”基本上都是“五月”。秦漢以后,僅武則天和太平天國時期曾改正朔。民國時雖采用西方歷法,但傳統節俗的日子,通常以夏歷為基礎而定。
干支紀日與紀月則不同。盡管干支相配也是60一個輪回,但大月30天,小月29天,其間還有閏月,因而地支的“午日”不會固定在某月某天。一個月中會有2天或3天逢“午日”,但不一定是“五月五日”。
由此,一般所說“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五”“五月五日”“五月端五”“仲夏初五”“仲夏端五”等,由于“五日”“初五”“端五”前面均有月份限定,因而不會有歧義。
“端五”之“五”,通常是作數序用,即“初五”,凡月之初五均可稱“端五”。而“端午”則不同,是指“陰陽相交”,氣象變化的節點。盡管“五月初五”“仲夏端五”等也是指氣象變化的時間點,但兩者著眼點不同。一是注重時間點,一是注重氣象交替節點,具有唯一性。因此,在“端午”前不必加“五月”“仲夏”等限定詞。至于古人認為“端午”為氣象“陰陽相交”是否具有科學性,尚待進一步研究,至少古人是這么認為的。
“端午”之名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不會產生歧義。若用“端五”,因每月“五日”均可稱“端五”,且需用“五月”“仲夏”予以限定。即使如此,也只是表達一個普通日期。而“端午”則不同,標志該節日有了專屬名稱。
陰陽之意古已有之,但尚屬比較偏狹的。否則唐宋那么多文人不會不理解。那么,為何這個比較偏狹的意思,能在唐代興起?當是受到道教的影響。
陰陽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之一。從流傳的典籍看,最早承載這種思想的代表是《易經》。商周時期的王官之學即已有之,春秋戰國時又融入儒家、道家、陰陽家等諸子之學中,甚至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也飽含有陰陽思想。但將陰陽之學貫徹始終,最具廣泛影響的無疑是道教的傳播。道教經典在闡述修道之方時,均是以“陰陽”為本。而道教作為一種民間宗教,相比僅在少數中上層流行的王官之學、諸子之學來說,無疑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更深入人心。
在唐代,道教的影響達到了高峰。625年,唐高祖李淵即下詔規定“老先次孔末后釋宗”。至唐玄宗時,更是推崇道教,不僅給老子封“大圣祖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高上大道盡闋玄元皇帝”等尊號,還把自己與李林甫的石像置于玄元皇帝廟老子雕像兩側,以示天子、宰相為教主侍從,提升老子名望。他還下令,在長安、洛陽設玄學博士和助教,各招學生一百人,專習《道德經》《華南經》等,并定期考試。因而,“端午”之名始于唐玄宗時,并逐漸普及也屬正常!岸宋纭敝润w現了古人對自然氣象變化的認知,也融入了陰陽五行的古典哲學思想。
二、“端午”風俗厘析
我國傳統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在歷史傳承過程中,糅合了不同地域的風俗,日益豐富。
(一)名人祭祀。
現今民俗在端午節多為祭祀屈原,甚至被稱為屈原節、詩人節。其實歷史上,各地曾有不同的名人祭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
1.紀念戰國楚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詩人。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后遭子蘭等人排擠被流放。相傳當楚國郢都淪陷后,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而亡。端午節祭祀屈原,最早可見史料是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其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焙笕怂煲源苏J為端午節源自祭祀屈原。其實,端午節和屈原的關聯在隋代已有人提出異議。隋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云:“南方民又競渡,世謂屈原沉汨羅之日,并揖拯之。在北舳艫既少,罕有此事……《春秋考異郵》云:夏至水泉躍;蛞蜷_懷娛目,乘水臨風,為一時下為之賞,非必拯溺!闭J為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未必為打撈投江的屈原。即使最早記載屈原說的《續齊諧記》,也不是將此說作為確切的起源!独m齊諧記》是劉宋時東陽無疑的《齊諧記》之續,書名“齊諧”源自《莊子·逍遙游》中“齊諧者,志怪者也”之意。這僅是神話志怪集,作者將此說收入其中,并非信以為真。同樣,《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的風俗,與屈原沒有任何關系,F今,學界基本已無人認同此說。
2.紀念伍子胥或曹娥。伍子胥是春秋楚國人,后為吳國大夫,一度助吳成為強國。后吳王夫差聽信讒言,令其自盡。曹娥是東漢會稽上虞人,著名孝女。最早可查資料是三國邯鄲淳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三年五月時迎伍君(即伍子胥)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贝溯d是五月,尚未與端午節直接相聯!逗鬂h書》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泝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辈芏鹚寄罡赣H,自投江,“經五日,抱父尸出”,將迎婆娑神的時間具體到了“五月五日”。
3.紀念春秋晉國介子推!短接[》引《琴操》曰:“介子綏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币詾榧o念。
4.紀念東漢陳臨!短接[》引三國謝承《后漢書》曰:“陳臨為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臨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北饼R魏收《五日》詩曰:“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茲日祀陳君!
5.紀念東漢馬援。馬援為東漢開國功臣之一,著名軍事家,官至伏波將軍。湖南《辰溪縣志》載:“鄉民以初五日為小端午,十五日為大端午,相傳其俗自漢伏波始!
可見,歷史上不少地方都曾以本地名人為紀念對象。顯然,先有“五月五日”節俗,后有不同名人附會。名人紀念豐富了“五月五日”節俗活動,成為后來端午節民俗活動的一部分。
(二)龍圖騰祭祀
端午民俗有一重要活動是劃龍舟,即龍舟競渡,甚至端午節的英文譯名就是龍舟節(Dragon Boat Festival)。
相傳龍舟競渡源于屈原。但是,上引隋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對此已有異議。關于競渡的起源,說法頗多,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紀念伍子胥的,亦有說是源自越王勾踐的。聞一多認為:“龍舟競渡應該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逼鋵,競渡起源相當古老,原始社會既已有之?脊殴ぷ髡咴阱X塘江南岸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約7000-8000年前的獨木舟,在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多支木漿。先民長期在水上以舟楫從事捕撈活動,或作為運輸、交通工具,此外,互相進行追逐、競渡娛樂也自然。因此,競渡的時間,原本不一定限于端午節!肚寮武洝钒冈唬骸啊杜f唐書·杜亞傳》:‘江南之俗,有競渡之戲……’然皆在春中,不在端陽;蛟弧迦崭偠,相傳吊三閭大夫而作’,本《荊楚歲時記》之說;但于吳地無涉。趙曄《吳越春秋》以為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而作。周櫟園《因樹屋書影》以為習水報吳,托于嬉戲……然則荊楚自為靈均,吳越自為子胥耳!北M管“賽龍舟”起源的說法不一,但不影響“龍舟節”作為端午節的別稱。
相較于屈原說,聞一多提出的龍圖騰祭祀說,近世較為流行。聞一多所撰《端午考》列了101條有關典籍,認為端午是“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聞一多所論主要基于兩點:一是吃粽子和龍舟競渡兩個最重要的端午節節俗活動,都和龍有關;二是端午節“五彩絲系臂”習俗,是吳越百姓“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習俗的遺跡。
龍舟競渡、五彩絲系臂習俗,或多或少源自于南方龍圖騰祭祀,或產生于更為古老的先民生活與勞作之中,而現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節俗。
(三)惡月風俗
農歷五月,正是疫病流行時節,俗稱“惡月”“毒月”“兇月”等。所以,“百事多禁焉”。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薄侗饼R書》載:“五月不可入官,犯之,卒于其位!碧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載:“俗諱五月上屋,言五月人蛻,上屋見影,魂當去!鼻迮藰s陛《帝京歲時紀勝》載:“京俗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庇州d:“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
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月惡日”。有關五月五日止惡防毒的記載頗多。至晚在周代,已有用蘭草浸水沐浴,以清潔禳毒的習俗!洞蟠鞫Y》曰:“五月……蓄蘭,為沐浴也!睍x人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茂。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注云:‘茭者,交易,陰陽代興者也!┮笕怂,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闭f明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日!拔逶挛迦铡奔础岸宋纭敝。西晉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闭f明早期,“五月五日”與“夏至”雖時間略有不同,但民俗與夏至日同樣受重視,兩者有密切的聯系。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所載,并沒有五月初五吃粽子習俗,而是夏至節吃粽子,其云:“夏至節日,食粽!彼宥排_卿《玉燭寶典》所載,競渡也是夏至節的民俗活動。以此可知,漢代于“五月五日”對夏商周三代的“夏至”風俗“兼用之”,亦可說是傳承了三代的習俗。因而,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源自三代的“夏至節”是有依據的。
由于五月五日本是防病毒的日子,但因這一段時日,疫病流行,為先民所忌憚,于是逐漸將這些時日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演化成不祥之日!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币灾逻@一天出生的孩子都遭人厭惡,甚至被父母遺棄!妒酚洝份d:“初,田嬰有子四十余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念D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彼抉R貞索隱引《風俗通》曰:“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边@種惡俗,不僅存在于春秋戰國,至魏晉仍然流行。有關記載頗多,不再一一列舉。
在防惡月的同時,不只產生一些厭惡情緒,也衍生出互贈五彩絲、長命縷等辟邪之物,以及踏百草、劃龍舟等祛病健身活動!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是日,競渡,競采雜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夏至節日,食粽!讹L俗通》:‘獬豸食楝!札埼烽。民斬新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五彩縷投江,以為辟水厄。士女或取楝葉插頭。彩絲系臂,謂為長命縷!笨梢哉f,“惡月”習俗當是端午最早的核心節俗之一。
五月五日還有一個重要習俗,即吃粽子。以植物葉子包裹食材制作食品,在世界各地很普遍,而我國先民選用菰葉(茭白葉)、蘆葦葉、箬葉等,與艾草、菖蒲、雄黃等類似,具有驅疫、辟邪、解毒、清熱、消腫等功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菰……功效利大小便,止熱痢,除目黃,止渴,腸胃痼熱。外敷治蛇傷、瘡毒。箬,功效主治咽喉疼痛,月經不止,腸風便血,婦女吹乳等。蘆,功效主治骨蒸肺痿,心隔氣滯,煩悶不下食,反胃上氣,吐血不止,肺壅咳嗽,微熱,背瘡潰爛,中魚、蟹毒,以及諸般血病。
此外,菰葉(茭白葉)、蘆葦還有其他效用和喻義。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云:“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于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兇也……葦茭,傳曰:‘萑葦有叢!秴问洗呵铩罚骸疁嫉靡烈,祓之于廟,薰以萑葦!吨芏Y》:‘卿大夫之子名曰門子!墩撜Z》:‘誰能出不由戶?’故用葦者,欲人子孫蕃殖,不失其類,有如萑葦。茭者,陰陽代興也!币源丝芍,在古人的觀念與習俗中,五月五日用葦茭懸掛于門,有御兇辟邪,祈求子孫繁衍之效用,而“茭”又有“陰陽代興”之喻義。這里所載“葦茭”現在一般釋作葦索,即用葦草編成的繩索。但是,“葦茭”一詞并未在他處明確以繩索之意使用過。而葦和茭常在詩詞中并用。唐溫庭筠《酬友人》:“坐久芰荷發,釣闌茭葦深!薄侗静菥V目·草部·菰》載:“江南人呼菰為茭,以其根交結也!薄败狈稀皻饨弧敝。而那時包裹粽子的植物葉子用的也是蘆葦和菰葉(茭白葉)!讹L俗通義》所載習俗,并非還原神話場景,而是“飾桃人”象征桃樹下的神荼兄弟,懸掛葦茭象征葦索!独m漢書·禮儀志》記載,夏用葦茭,商用螺首,周用桃梗,漢用朱索、五色印。不能因為漢代用朱索做門飾,就認為夏用的葦茭也是繩索。從記載看,夏商周用的都是較原始的自然物,而漢是一種繼承發展,并非完全照搬。漢代把夏代的葦茭、商的螺首和周的桃梗變化成了朱索和五色印,從原始的自然物演化成了專門制作的節俗用品。這些習俗,當是現今端午掛菖蒲熏艾草習俗的本源。
這些習俗的形成與人們生活環境是密切相關的。端午時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日”,陽歷六月份。因時節變化,天氣漸暖,雨水頻繁,萬物生長,各種病疫增多。再者,那時人們的居住環境與現今不同。古時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或土坯茅草房。這種建筑,室內近地,大多卑濕,防水防潮功能差,江南地區更是如此。值此時節,“五毒”滋生,各種蟲害活動頻繁。這些都會影響、侵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由此,古人為適應環境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多種驅除蟲害,抵御病疫,以保障身體健康,祈求子孫繁衍的方法與措施,逐漸凝結為一種習俗。從文獻記載看,這種習俗很早已形成,歷代相承,十分清晰。盡管隨著生活環境改善,科學進步,人們不再視五月為惡月。但是,仍有以熏艾草、掛菖蒲、佩香囊、用雄黃畫額、飲雄黃酒、裹食粽子等方式,驅毒辟邪、防疫祛病、祈求平安?梢哉f,這些都是五月五日(“惡月”)習俗的遺存。
三、“粽子”源流探究
古老的端午節,歷經千年傳承,民俗活動不斷豐富,衍生出許多習俗。各地有多種習俗,各具特色、豐富多彩。劃龍舟并不是普遍的活動。而拴五色線、飲雄黃酒、用雄黃畫額、佩香囊、熏艾草、掛菖蒲等已日漸式微。唯有粽子經久不衰。因此,盡管端午節在國際上的英文名是“龍舟節”。但兩者相較,中國民眾或更喜愛“粽子節”之名。
粽子,古時又稱“糉”“角黍”“筒粽”等。粽子的起源也撲朔迷離,F在流傳下來的說法甚多,其中有一定影響的大致有六種。
(一)祭屈原說
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其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取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士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君常見祭甚誠,但常年所遺,俱為蛟龍所竊。今君惠,可以練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刂斠乐。今世人五日作粽,并帶練葉及五彩絲,皆汨羅之遺風!彼宥殴搬槍Α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下注云:“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庇衷凇跋闹凉澣,食粽”下注云:“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酁轵札埶`,以五色絲合楝葉縛之。又以獬廌食楝,將以言其志!币蛭逶挛迦张c夏至節俗類似,均為端午的早期名稱。故文獻記載屈原祭日,也有夏至和五月五日兩說。
(二)祭天神說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載:“京師人自五月初一日,家家以團粽……祭天者,以五日。古詞云:角黍廳前祭天神。妝成異果!薄稓q時雜記》為北宋呂希哲所著,記載北宋節俗,現已無存本,僅散見于其他文獻中。
(三)祭獬豸說
南宋羅愿《爾雅翼》卷九“楝”注:“宗懔引《風俗通》,以為‘獬豸食楝’,原將以信其志也!蓖瑫硎恕皬D”注:“《荊楚歲時記》稱,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酁轵札埶`,以五色絲合楝葉縛之。又以獬廌食楝,將以信其志!扁硰D,即獬豸,為先秦楚人崇拜的一種獨角神獸,傳說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人們用食物祭屈原,常為蛟龍所食,而蛟龍憚五色絲和楝葉,遂用此二物裹之。同時,因“獬豸”食楝葉,可謂一舉兩得。以此又有祭獬豸說。
(四)祭祖說
晉人范汪《祠制》云:“仲夏薦角黍䉽!边@里“薦”是指進獻祭品。粽子的“粽”與祖宗的“宗”同音,當有以“米”祭祖之意(詳見下文)。
(五)龍崇拜說
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文中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粽子投水為蛟龍所竊。所以,端午食用粽子與龍崇拜密不可分。
(六)汝頺作粽說
明張岱《夜航船》載:“汝頺作粽!标P于汝頺史載不詳,有說是漢代人,也有說是南梁吳均《續齊諧記》所記的區回。
以上六種說法,其中(一)、(六)明顯有誤。
關于第(一)種說法,上文已論及端午節起源與屈原無涉,自然粽子也非因屈原而創。據上引《續齊諧記》所述,最初楚人是以竹筒貯米投水祭屈原,后用“練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縛之”,防止蛟龍竊食。對此記載,有人以為是用楝樹葉取代竹筒,以彩絲纏縛之。其實,原文說的很清楚,是用楝樹葉裹塞竹筒一頭,再以彩絲縛住,以防脫落!肚G楚歲時記》有更明確記載:“夏至節日,食粽!讹L俗通》:‘獬豸食楝!札埼烽。民斬新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五彩縷投江,以為辟水厄!彪m也叫粽子,但與端午節廣為食用的粽子不同,不是常見的粽子的本源。
關于第(六)種說法,可信度極低。據《夜航船》所載原文,張岱將民間大多飲食的創造均附會于黃帝、神農、成湯、禹、周公、漢高祖、唐太宗等歷史名人,甚至還包括有巢氏、燧人氏等傳說中的人物。顯然汝頺作粽并非信史。
關于粽子,雖然最早可見文獻是漢代的《說文解字》,其云:“糉,蘆葉裹米也!钡,糉(粽子)從實物出現、普及,再抽象為文字符號,并被廣泛認同、使用,當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此,人們食用糉(粽子)應遠早于漢代!肚G楚歲時記》云:“夏至節日,食粽!毕纳讨苋,“夏至節”已成民俗節日,很可能那時已食用粽子。粽子的制作方法并不復雜,夏商之前的先民當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所謂汝頺發明粽子,只是傳說而已,不足為據。
第(二)至第(五)種說法,概言之,只是祭祀行為。無論是祭神或神獸,本質都是祭祀神靈,趨利避災的活動。端午風俗源遠流長,傳播廣泛,自然會融合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文化,但作為祭祀活動已基本成為共識。目前有不少人認為粽子的起源與祭祀的牛角有關,粽子古稱“角黍”,即是對牛角形狀的模擬。此說似已漸成通行的說法。其實存在不少問題。從歷史上看,很多節俗食品都非因節俗而創制,通常是先有食品,然后為節俗所用。同理,“角黍”(粽子)也應是先民生活中已食用的食物,并逐步成為端午節的特色食品,而不是為端午節刻意創造的。
再則,“角黍”之名最早見于晉代周處《風土記》,其云:“仲夏端五,烹鶩角黍!倍绲臐h代《說文解字》已有“糉”字,其云:“糉,蘆葉裹米也!边@里把“粽子”的特征說得很清楚。從“糉”字的形聲義看,亦具“粽子”的特點。糉,從米從㚇!㚇”,《說文解字》云:“㚇,斂足也。鵲䴗醜其飛也!逼湟鉃轼B飛時將腿爪斂起聚攏!凹F”當為會意字,即將米聚攏用蘆葉包裹起來之意。
南梁顧野王編《大廣益會玉篇》載:“糉,蘆葉裹米!迸c《說文解字》同。又載:“粽。同上,俗!币源丝芍,“粽”字是后起之字,在南朝梁時,“粽”尚屬“俗”字。根據我國漢字六書的特點,“粽”應屬形聲字!懊住笔切,“宗”雖為聲,當有借用先祖(祖宗)之意,可釋為以蘆葉裹米祭“祖(宗)”?梢,把粽子用作祭品,或是后來衍生的作用,并非因祭祀而產生。
再說,因“角黍”之名有一“角”字,而認為是仿祭祀用的牛角是不足取的!敖恰痹诠艜r也并非專指“牛角”。許慎《說文解字》云:“角,獸角也!薄洞髲V益會玉篇》載:“角,獸頭上骨出外也!蹦鞘欠褐竸游锏慕,可以是牛角,也可是羊角、鹿角。其實,用植物葉子包裹食材最簡易的包扎方式都會產生角狀。因而,包裹粽子,產生棱角,名稱中帶有角字是很自然的。漢劉熙《釋名·釋飲食》針對當時“餅”的不同名稱,說:“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餅、湯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边@是很有見地的。其實,不僅是“餅”,其他食品亦都“隨形而名之”。如餃子(餛飩),初名即因其形而稱為“角子”。粽子發展到現在,包括世界各地的類似“粽子”食品,形狀很多,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正四角形、長方形等,卻鮮見有圓球形的。
至于“角黍”的“黍”,很多人認為其中包裹的是黍類,即今北方多有種植、食用的黃米。黃米,性黏,多用作蒸糕,類似南方的糯米。以此,有人據西晉才出現的“角黍”記載,便認為最初的粽子所裹的是黍類,粽子也被認為源自北方,“粽子最早里面包裹的不是糯米,而是生于北方的黍。也就是說,粽子的起源應是在中國的北方,而且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只不過當時主要是作為祭祀品,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并不多”。
據上引資料,“角黍”一詞最初見于西晉的《風土記》,而更早的漢代《說文解字》對“糉”的解釋是:“糉,蘆葉裹米也!辈]有說用什么米。實際上,《風土記》所載也沒限定用黍!短接[》引《風土記》曰:“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像也!边@里說用的是黍米。但《太平御覽》在另一處引《風土記》云:“仲夏端五……又以菰葉裹粘米、粟、棗,以灰汁煮令熟!边@里就沒說用的是黍米。其他文獻或寫“黍米”,或寫“粘米”“黏米”。其實,第一條引文或有誤。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引《風土記》云:“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
歐陽詢為隋末唐初人,所引《風土記》當更為可信。第一段引文“黍”或為“黏”字之誤。周處生于236年,正值三國割據到晉統一時期。自漢獻帝即位以來,中原戰亂,至晉統一,長達近百年。而黍為北方作物,這百年間,南方幾不可得。而南方盛產稻,后世糯米粽子幾乎完全蓋過了黃米粽子。因此,當時既然有種植糯稻,不可能沒人用糯米做粽子。盡管民間有“南稻北麥”的俗語,實際上北方也一直種稻!对姟ぶ茼灐へS年》載:“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烝畀祖妣!惫糯S河流域稱稻為“稌”,而那時的稌或稻,主要是指糯稻!对娊洝分小缎⊙拧じμ铩贰短骑L·鴇羽》《豳風·七月》《小雅·白華》《魯頌·宮》等有許多詠稻稌的詩句!逗鬂h書·張堪傳》載,漁陽太守張堪在狐奴,即今北京地區推廣種植水稻,“開稻田八千余頃”。只是稻在北方與南方相比,種植面積小,產量相對低,價格一定不菲?鬃釉f:“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贝呵飼r,由于北方稻少價高,自然是以黍類為主。而南方盛產稻,必然多用糯米!讹L土記》所記是陽羨地區的風俗。陽羨位于江南盛產稻米地區,粽子更應用糯稻,而非黃米。
另外,《說文解字》云:“黍,禾屬而黏者也!睍x崔豹《古今注·草木》亦云:“稻之黏者為秫。禾之黏者為黍,亦謂之穄,亦曰黃黍!保ò础豆沤褡ⅰ贰靶?庇洝本硐碌23條云:“秫”,三本作“黍”,下有“亦謂穄為黍”五字。稻也為禾屬,不改為“秫”,原本寫作“黍”也并無不可。)可見,包括稻在內所有黏性的米,在廣義上均可稱黍。也就是說,古時“黍”并非專指黃米。因此,《太平御覽》引《風土記》所載的“黍米”,即使不是“黏”字之誤,其表達的意思仍是黏米!敖鞘颉敝,從文獻記載看出于“糉”之后,《風土記》亦是將“糉”之名置于“角黍”之前!凹F”比“角黍”之名更早,或是“粽子”的初名,后以民間俗字“粽”流傳至今。
因此,以“角黍”之名,說粽子源于北方是有問題的。不過,說粽子源于南方也無確證。上文已指出,祭祀屈原是“竹筒貯米”。這種做法,與有些地方的竹筒飯相似,并非現在通常粽子的源頭。
粽子所裹的黏米種類并無限定,可用黃米也可用糯米,包裹用的植物葉子《說文解字》說是用蘆葉,《風土記》記載是菰葉,而蘆葉、菰葉是南北均有生長的植物葉子。因此,“糉”是南北方百姓都可制作的食物,并沒有確鑿的資料證明是源于北方或南方。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包裹粽子使用的植物葉子,主要有蘆葉、練葉(或作楝葉)、菰葉、箬葉等。最早記載粽子的漢代《說文解字》云:“糉,蘆葉裹米也!闭f是用蘆葉!讹L土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一名糉,一名角黍!闭f是用“菰葉”。清袁枚《隨園食單》載:“洪府制粽……用大箬葉裹之!闭f是用大箬葉。對這些葉子,一般都籠統地稱“粽葉”,F在通行的粽葉,北方多為蘆葦葉,南方多用箬竹葉。箬竹葉簡稱箬葉,與百合科植物一葉蘭的別名相同,常相混淆,箬葉也常被錯寫成箸葉。這也只是大體上的劃分。由于長江以北基本不生長箬竹,自然不太會用箬葉。但是像河南等地區亦有產竹區,也會用竹葉包粽子。而南方很多地區也生長有蘆葦,故也用蘆葦葉做粽葉。
我國古代先民并不是簡單地使用蘆葉、菰葉、箬葉等包裹粽子,而是在生活實踐中,因自然環境、氣候變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御疫辟邪文化觀念支配的選擇。蘆葉、菰葉、箬葉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而蘆葦兼具御疫辟邪的作用,菰葉(即茭白葉)則有陰陽相交,陰陽代興喻意,以祈求身體健康、子孫繁衍興旺。再有,《風俗通》所載,先民用“楝葉”“五彩縷”縛于筒粽上投于江中,主要是在人們觀念中“蛟龍畏楝”,可“辟水厄”;“士女或取楝葉插頭,彩絲系臂,謂之長命縷”,可祈求健康長壽。
至晚到宋代,粽子的品種已頗為繁多,不限于包裹黃米、糯米。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有“栗粽”,蘇東坡詩句里有“楊梅粽”等。時至今日,粽子所裹食材更是豐富多樣。不過,使用蘆葉、箬葉包裹的傳統一直未變。
結 語
綜上所述,端午節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據文獻所載,其風俗源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漢代于“五月五日”融合了夏商周的“夏至節”風俗,成為與“夏至節”并重的節日。之后,“五月五日”民俗活動日益興盛,逐步取代“夏至節”,成為這一習俗的主要活動日。端午節在歷史上名稱頗多,至唐代玄宗時始有“端午”之名!岸宋纭敝润w現了先民對自然氣象變化的認知,也融匯了陰陽五行的古典哲學思想!岸宋纭弊鳛楣澝霈F后,一直相沿未改,流傳至今。
端午節適逢氣象“陰陽相交”,天氣轉暖,疫病蟲害流行。先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多種抗御疫病蟲害、保障身體健康的方法與經驗。如掛菖蒲、佩香囊、熏艾草、以雄黃畫額、采草藥泡水沐浴,以蘆葉、菰葉、箬葉裹食粽子等。以驅穢辟邪,禳疫除病,消殺蟲害,沐浴清污,并形成風俗。從某種意義上說,端午節是先民在節氣變化,陰陽轉換時,實行驅毒除穢,防疫辟邪,以祈求保障身體健康,子孫繁衍昌盛的活動節日。之后,又融入了祭祀地方具有濃郁愛國情懷、民族氣節的“先賢”“英靈”等活動。
用植物葉子包裹食材制作食品的方法,起源很早,也很普遍。粽子所用食材主要是糯米、黃米,而糯米在我國南北方均有種植,因而難以確定粽子始于南方或北方。粽子見于文獻最早稱“糉”,后有“角黍”“筒粽”“粽子”之名。我國先民選用蘆葉、菰葉、箬葉,或楝葉包裹粽子,是基于對自然環境、氣象變化的認知,以及文化觀念基礎上的選擇!棒兆印痹诼L的民俗活動中,歷千百年傳承,不僅成為端午節的美食,而且融入了祭祀的文化內容,是民俗文化的變遷與升華。
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22年第1期
民俗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