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講佛的正題,我們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很多朋友也會馬上提出這個問題:佛教,為什么會在距今兩千五六百年以前誕生在印度次大陸,或者叫南亞次大陸?為什么佛教就在這個時間產生,為什么又會產生在這塊地域,這到底有什么道理,或者說有什么原因?這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實際上這也就是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印度次大陸或者叫南亞次大陸,是一片非常神奇的土地。大家都知道,兩千五六百年前,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過去了。但是如果要回答朋友們的這個問題,我們還得把時間再往前推一千年,才能把這個問題多多少少說清楚。公元前1500年左右,換句話說,就是距今三千五六百年以前,有一個民族叫雅利安,這個民族的人叫雅利安人!把爬病钡囊馑际歉哔F的、神圣的。聽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馬上就會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也曾經用過“雅利安”這個名字。當然,實際上這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這里要強調一下。
雅利安人越過了興都庫什山脈,經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從西北方向進入印度,從而建立起了雅利安文明,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明。
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印度已經有了原住民族,比如孟達人、達羅毗荼人。其中達羅毗荼人人口非常多,而且文化也很發達,很早就建立起印度河文明。這是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
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在印度河流域,它的代表就是舉世聞名的兩大遺址:一個叫哈拉帕,一個叫摩亨佐·達羅?脊艑W家在這里進行了非常全面和長期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品類非常豐富,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是兩座相當成熟發達的城市,而其年代應該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距今天四千年前到三千年前,其城市形態非常完整,已經擁有青銅文明。發掘發現,這兩座城市甚至有非常完善的下水道系統,而且以它們為代表的文明,影響的地域非常遼闊。
除此之外,這里還出土了很多明顯與宗教有關的文物,學者們都認為這些文物和后來的印度教有極深的關系。印度這片土地,盛產各種宗教與玄學,所以顯得格外神秘。但是,印度河文明在繁榮了將近一千年之后,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難道它是和外來的雅利安文明融合了嗎?不知道,這是一個謎,答案我們到今天都不得而知。
在這兩座古城里出土了很多印章,但是很可惜,上面的文字到今天還沒有被破譯,所以,我們無法掌握印度河古文明的文字材料。
外來的雅利安人逐漸和達羅毗荼人融合,直到今天,他們仍居住在印度半島的南部,依然使用達羅毗荼語。而進入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則一面進行征服,一面和原住民族融合,定居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區。
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從游牧轉向農耕,這是印度一個巨大的變化。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就發展出以吠陀為中心的一種宗教。最早的吠陀典籍,叫《梨俱吠陀》。這種宗教崇拜天、崇拜雨、崇拜風、崇拜雷,崇拜各種各樣自然的神祇,是一種多神教!吧竦o”這兩個字,“神”一般是指天神,“祇”是指地神。天地的神合成神祇,所以這是一種多神教。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向東發展,一直到了今天的閻牟那河和恒河之間的肥沃地域。閻牟那河、恒河在佛經里邊隨處可見,是非常重要的河流。
這里非常富饒,物產豐富,而且沒有外敵入侵,長期相對和平,很適合文化發展。確實,后來構成印度文化特征的種種因素,也都是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出現的。加上前面我們提到的最古老的《梨俱吠陀》,先后形成了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吠陀的意思就是知識,我們對外界的了解、對自身的了解,就是知識。
公元前800年左右《梵書》開始出現,這也是一類宗教經典。公元前500年左右,《奧義書》出現,也是一系列宗教經典!惰髸泛汀秺W義書》對近代歐洲很多重要的哲學家,比如叔本華,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這些文獻和它所代表的宗教,都和后來產生的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剛剛說過,公元前800年左右,《梵書》開始出現;公元前500年左右,《奧義書》開始出現。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些文獻的出現,離佛教出現、成立的年代已經很近,而這些經典代表的宗教,我們稱之為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的“國教”,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為主要經典。它的特點是種姓制度。當然,《梵書》和《奧義書》也很重要。
《梨俱吠陀》里有一首歌叫《原人歌》,里面就提到了最高的種姓是婆羅門。它說,原人,也就是最早的這個人,他的嘴產生了婆羅門,胳膊產生了剎帝利。婆羅門是祭祀宗教人士,剎帝利是武士。而從原人的腿,產生了吠舍,指農民、商人。從原人的腳產生了首陀羅。這四種種姓中前三位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都是雅利安人,是外來的征服民族;第四等首陀羅則是原住民族。
最早的種姓似乎是根據膚色來區分的。雅利安人的膚色比較白,占統治地位。非雅利安人的膚色比較黑,被統治。原來就這么兩個大類,后來就區分開來了。此外還有賤民,賤民就更不在這里邊了。
我們剛才講的婆羅門教,它堅持種姓制度,強調火祭,此外又重視各種祭祀,提倡火葬,供奉多神。如果我們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歸納婆羅門教的話,那就是吠陀天啟,這四部吠陀都是由天上的神來啟示我們。它的祭祀種類非常多,規模非常大,祭祀是萬能的,只要祭祀、不停地祭祀,什么事都可以通過祭祀來解決。婆羅門至上,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它信奉三個大神,今天我們到印度去,可以看到大梵天、濕婆、毗濕奴。這是婆羅門教的一些特點。
婆羅門教在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4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非常興盛,后來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產生,漸漸地衰落了。
到了公元8—9世紀,佛教在印度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人物叫商羯羅,他重新改革了印度古代宗教,形成了今天的印度教。所以,婆羅門教實際上和今天的印度教是一脈相承的,是它的古代形式。
順便說一句,根據1993年的統計,印度教的信眾有10.5億人,僅次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所以印度教在世界大宗教里邊排名很靠前,大致是排在第三位。而根據統計,佛教徒只有3億—4億人。當然,這里邊很難界定,有很多人親近佛教,但并不是佛教徒,所以這是有區別的。比如咱們很多讀者朋友對佛教文化感興趣,對佛教文化有一種親近感,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他們就是佛教徒。
在佛教產生之前,印度是婆羅門教的世界,婆羅門教非常盛行。臨到佛教產生之前的那個歷史階段,印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社會變化,也出現了各種各樣反對婆羅門教的聲音。而所有這些就成為佛教產生的土壤和條件。
佛教產生前的印度,正好處在一個變化非常大的歷史時期。無論是宗教、政治,還是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似乎都為佛教的產生做好了某種準備。
摘自《錢文忠說佛——開解人生困惑的覺悟指南》線裝書局2022年版
乾元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