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人哲 談谷錚譯
佛教禪宗大約于1500年前在中國創建并發展,菩提達摩(簡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根據道宣(596—667)撰寫的《續高僧傳》(公元645年)記載,達摩于公元470年從印度來到中國南部海岸,當時已接近南朝宋代(420—479)末年。公元420年(晉恭帝元熙二年),東晉滅亡,南朝宋政權建立。還有道原在公元1004年撰寫的《景德傳燈錄》(簡稱《傳燈錄》)中對此事也有記載。另有一參考著作是《歷代法寶記》!秱鳠翡洝泛汀稓v代法寶記》兩書都已收入《大正藏》第51卷中,例如《歷代法寶記》中所載達摩生平可見該書第51卷第180—181頁,而《傳燈錄》中所載達摩生平則可見該書第51卷第217—220頁。
公元520年,即南朝梁普通元年,達摩來到建康(即今南京),當時統治南朝的國君梁武帝(在位502—550)問達摩從印度帶來了什么。達摩回答:“沒帶一個字!绷何涞蹎枺骸拔医ㄔ炝嗽S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立了許多佛像,以超度和拯救我的百姓,我有何功德?”達摩直接回答說:“根本沒有什么功德!蔽涞鄄荒芾斫,明顯覺得被冒犯了。于是達摩離開建康,再往北行,來到了北方的北魏。
北魏孝文帝即位于公元471年,494年把國都遷到河南洛陽,496年就在嵩山建造了少林寺,三年后逝世。魏宣武帝繼位,于515年逝世。魏孝明帝即位于517年,建造了永寧寺,此寺于534年被燒毀。在未毀之前,達摩確實曾訪問過此寺。據楊衒之在547年所著的《洛陽伽藍記》中稱,作者在訪永寧寺時,正好遇到了來自西方(印度)的僧人達摩,靜坐在那里贊賞該寺和寶塔之美。老僧達摩自稱已有150歲高齡,來自很遙遠的地方,游歷了許多國家。這一記載可以確證達摩現身于永寧寺的時間是在公元517—534年之間。
關于達摩去世之年,推測有三種可能:(1)528年,(2)532年,(3)536年。比較可靠的是達摩卒于532年。因為他的弟子即法嗣慧可(487—593)在其師父去世后,曾在黃河周邊地方云游了幾年,然后在534—537年間到了東魏的都城鄴都。根據杜慕林在其《佛教禪宗史》中稱:達摩“以高壽終(在534年之前)”(參見保羅·披切的英譯本,潘塞恩圖書出版公司,1963)。
在道宣著的《續高僧傳·達摩》中,以及在曇琳作序的《二入四行》中,達摩講到兩種入門為:(1)由“理”入門,(2)由“行”入門。曇琳在序中說: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
曇琳是達摩眾多弟子之一,雖然他還沒有被認為是禪師。這里“壁觀”二字,從字面上講,就是面對著墻壁,道宣稱頌這是達摩在對大乘佛教講授中最大的成就。另一相伴隨的用語是“覺觀”,意思是啟發領悟的觀點,也同樣出現在禪宗文獻中。下文引自杜慕林《佛教禪宗史》第71頁:
通過頓悟而領會了佛教真義,使心靈平靜,這在《二入四行》中就稱為“由理入門”,這時達到的目標就稱為道。
這里可以指出,“由行入門”包含了四種行動,再引該書中一段譯文如下:
在由四行入門中提出了:根據《維摩詰經》和《涅槃經》中多段經文中大乘佛教信眾的態度,完美道德原則的論點,煩惱以及所有事物的空虛實質(一切皆空)。
中文原文可見印順《中國禪宗史》1971、1975年版,第8—13頁。
慧可出生于公元487年,即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于593年去世,即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出生地為武牢,屬今河南省。其父親當時正迫切盼望生子。有一天晚上,他忽覺臥室內充滿了異光,妻子就懷孕了,于是就把新生兒取名為“光”。后來,慧可在40歲時,夢見一巨神鼓勵其南游,所以又改名“神光”。
根據《歷代法寶記》中記載,慧可在40歲時拜見達摩,恭立在師前,正下著大雪,積雪達到腰間。為表達其拜師的誠意,慧可自斷一臂。達摩深為感動,就接納他作為眾弟子之一。六年后慧可繼承達摩衣缽,成為他的法嗣。故事中傳稱,有四個弟子得傳達摩大師之法:道副得其皮,道育得其骨,尼總持得其肉,而慧可得其精髓。于是,慧可就成為禪宗的第二代祖師。根據道宣所著《續高僧傳》記載,達摩授給慧可四卷《楞伽經》,并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边_摩還囑咐他可以隱居山林;劭勺駨膸焽,隱居在尼山約四十年。當他找到了他的法嗣弟子僧璨后,又隱入司空山,假裝瘋癡。宣揚達摩禪宗是一項危險的任務,慧可被處決。然而,隋文帝后悔如此殘酷地對待這位107歲高齡的老僧,便尊崇他為菩薩,佛教得以再度興盛。
慧可宣講的教旨如下(參見鈴木大拙:《佛教禪宗論文集》系列I,第194—195頁):
最深層次的真理是等同一致的原理。由于人的愚昧無知,把真玉寶石當作了磚瓦。但是,你瞧!當你頓然自我啟發而醒悟時,就會發覺你完全擁有真正的寶石。無知和得到啟悟原是一個實體,并非分開的。我們應該知道,萬事萬物都保有其本來面目……當我們懂得了在自身與佛性間本來一致,無可分割,如果再要到自身以外去尋求涅槃,那又有何用呢?
公元535年,僧璨已有40多歲,他拜見慧可,并說:“弟子有病,請求師父為弟子懺悔罪孽!被劭烧f:“把你的罪孽找來,我為你懺悔罪孽!鄙渤了剂撕芫,卻未能找到。于是慧可說:“我為你懺罪已畢,從今以后,你就應依從佛、法、僧三寶!鄙舱f:“我既已拜見師父,懂得了僧的意義,但什么是佛和法?”慧可回答:“心即是佛,心即是法,法和佛是統一體,僧也同樣!鄙舱f:“今天我懂得了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正與‘心’這個概念相同,所以說佛法合一!庇谑腔劭删徒蛹{他為弟子,并給他取名為“僧璨”,意思就是有大智慧的和尚;劭筛嬲]他說今后可能會有大災難。僧璨在尼空山隱居了十多年。他于公元606年去世,去世時身體站立,手中執一樹枝。
公元592年,即隋文帝開皇十二年,有一年僅14歲的小和尚,名道信(580—651)來拜見禪宗第三祖僧璨。他服侍師父九年之后受了戒,得傳其衣法。
僧璨留給后世一篇重要著述《信心銘》。鈴木博士把它譯成英文,見《佛教禪宗論文集》,系列Ⅰ,第196—201頁。另外R. H.布萊思在《禪與禪宗經典》第1卷中也把它譯成英文(東京北正堂出版社,1960,1974)。對照兩種譯文的大意如下:
完美之路并沒有任何困難,
不過不要去作任何挑揀,
只有在既無愛又無恨時,
它就完全顯出了本色,沒有偽飾……
只有毫厘之差,
結果卻是天壤之別;
如要見到真相顯示,
就不要去考慮是或否。(鈴木)
偉大之路并無什么困難,
但是,不要去挑揀;
只要既不恨,也不愛,
它就會清清楚楚顯示出來……
只要偏離了一發之差,
就在天地間劃下一條鴻溝;
要想看到真相如何,
就不要去反對或贊成什么。(布萊思)
(原偈: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譯文一共有146行。以下是最后12行(布譯為13行)的對照。
存在與不存在相同,
不存在與存在也一致;
當這樣的事態不能達到時,
一定不要在那里停滯。
一在全內,
全也在一內——
只要這點能夠實現,
就不用擔心你不會完美!
虔誠不會被分心,
不分心就是虔誠——
這不是言辭所能表達,
因為它既非過去和將來,也非現在。(鈴木)
存在的并不存在,
不存在的則存在。
如果還未能掌握這一事實,
那么你的立足處就根本站不住。
一件事就是全部事,
全部事也就是一件事。
如果你確實能如此,
那就不用擔心不能完全認知。
信心不是懷疑心,
懷疑心也不是信心。
所有言語都不能表達,
因為這里沒有過去,沒有現在,
也沒有未來。(布萊思)
(原偈: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這146行是禪宗以后許多代的對話的源泉。
道信(580—651)是禪宗第四祖。與道信同時代的日本和尚道昭,是僧璨師兄弟慧滿的弟子。公元617年,道信帶領他的眾弟子來到吉洲(在今江西。,此時該城正被一群盜匪所包圍。奇跡出現了,盜匪看到了道信眾師徒后,即行退卻,于是該城免遭劫難。公元624年道信搬遷到破頭山,此山以后被稱為雙峰山。
在道信游黃梅(在今湖北。⿻r,遇到一兒童,氣質非凡。于是道信求得其雙親同意,讓該兒在他的教誨培養下成為一名僧人,此兒即是后來的弘忍。公元643年唐太宗想要召道信大師進京,大師前后三次回絕了皇帝的召請。第四次太宗傳旨說,大師如再不來,那么使者就要取其頭來見。大師極為平靜,準備棄頭不惜。不過實際上太宗卻是命令使者不要去傷害大師,之后對大師更為尊敬。道信年72歲圓寂。除弘忍(禪宗第五祖)之外,道信另有一弟子法融(594—657),是牛頭禪的創建人。
根據《傳燈錄》所載(參見《大正藏》第51卷,第226—228頁,及張鐘元教授英譯本《佛教禪宗之源》第17—26頁),牛頭法融是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延陵人。19歲即已熟讀了全部中國儒家經史。然后讀了佛教大部《般若經》,獲得了對“真空”的深刻理解。有一天,他領悟了佛教“般若”的道理是到達彼岸的出世渡船,于是剃了發,入隱茅山,然后又居入牛頭山幽棲寺寺北一個峭壁的山洞內,傳說有百鳥來獻鮮花給法融。
唐朝貞觀(627—649)中期,四祖道信從遠處遙望牛頭山,猜想一定有高僧住在那里,于是就進山尋訪。到達后看到法融靜坐在那里,鎮定自若,根本不顧來訪的客人。
四祖問他:“你在此做什么?”
“我在沉思我心!
“是誰在沉思,沉思的心又是什么?”
法融不回答,立刻站了起來,深深行了一禮。
四祖這樣解釋:
全部佛教教義的核心就是心。心是無量珍寶的源泉。一切由戒規、禪定和智慧所顯示的神通和變化都充分包含在人心內,也永不離人心。一切妨礙達到菩提而由癡心造成的煩惱業障原本空寂,都不存在。一切因果,也都如夢如幻。人都逃不出三界,也沒有菩提可求。人和萬千事物、內心和外部全都平等。大道無形,也無邊界。無所思也無所慮,F在你已悟解了佛法教義,你就不再缺少什么,你自己就無異于佛。除了讓你的心自身完全解脫之外,別無其他成佛之道。不必要沉思,也不必要澄凈此心。無所貪求,無所嗔恨,無所焦慮,無所恐懼。不受任何條件的約束和限制,自由自在地走向任何要去之處。既不為善,也不作惡;蛐谢蛑,或坐或臥,不論見到或遇到什么事物,都是偉大啟示的奇妙作用,盡是歡樂,全無憂慮,這就稱為佛。
弘忍(602—675)年僅七歲時就被道信收納為弟子,前后三十年之久,從未離開其師父即禪宗第四祖。他身高八尺,氣質不凡。他是湖北省黃梅東山寺的創建人(弘忍在東禪寺傳衣缽后創建東山寺)。此時,朝廷對佛教禪宗完全開禁的日子終于到來,作為禪宗的第五祖,他也就成為能公開傳播禪宗教義的第一人,向他的五百個弟子們傳授佛法。
弘忍大師有許多優秀弟子,如神秀(?—706)、慧能(638—713)和智詵(609—702)等,而以神秀為上座,是東禪寺的首座法師,以后成為禪宗北支的始祖;勰苁且粋食堂的役工,來自廣東地區。有一眾所周知的傳說,講述了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故事:弘忍要求神秀和慧能各交一首詩偈(佛教詩歌)給他,由他根據詩偈中所顯示各人對佛法基本教義的領悟深度來判定誰可以繼承他,作為他的法嗣。神秀的偈寫在寺內禪堂廊壁上,鈴木和艾倫·瓦茨的譯文如下:
身是菩提樹,
心像明亮的鏡子;
注意保持永遠潔凈,
不讓塵埃積在上面。(鈴木譯)
身是菩提樹,
心像明亮的鏡臺。
注意時時刻刻勤拂拭,
不讓沾塵埃。(艾倫·瓦茨譯)
(原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也作了一偈,請會寫字的人替他寫在墻壁上,偈的譯文為:
菩提不像樹,
明鏡也不存在。
根本什么都沒有,
哪里會積塵埃?(鈴木譯)
既無菩提樹,
也無明鏡臺。
根本不存在,
哪里會沾塵埃?(艾倫·瓦茨譯)
(原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于是五祖就暗自選中慧能繼承他,成為禪宗第六祖。且又勸告他離開黃梅,遠去南方。詳細故事留待第二章再講;勰芤云鋫魇乐鳌读鎵洝范,近已由陳榮捷教授把它譯成英文,中英文對照本由美國紐約州牙買加圣約翰大學出版。陳教授對此兩偈的譯文也將在第二章中再轉譯成中文。
神秀有兩個優秀弟子:普寂(651—739)和義福(658—736)。普寂的弟子道璇(702—760)去了日本。道璇的弟子行表(722—797)是最澄(767—822)的師父。最澄在中國時,拜馬祖道一的弟子玉姥翛然為師,學習佛法。道璇把禪宗北支的教義帶去日本,而最澄則把禪宗南支六祖的教義帶到日本。最澄又曾拜訪了中國天臺宗的許多大師。中國天臺宗認龍樹為第一代始祖,九祖則是湛然(711—782)。湛然的弟子是道邃,道邃的弟子即是最澄。最澄回日本后成為日本天臺宗的創建人。但出于對他中國師父的尊敬,就公認道邃為日本天臺宗的榮譽始祖。
再回到牛頭山這一宗,其傳承世系如下:
(1)法融(594—657)
(2)智巖(600—677)
(3)慧方(629—695)
(4)法持(635—702)
(5)智威(646—722)
(6)慧忠(683—769)
慧忠的師兄弟是玄素,玄素的弟子則是徑山道京(714—792)。
五祖弘忍的弟子除神秀和慧能外,還有一位是智詵(609—702)。智詵的法嗣相繼為:
(1)處寂(665—732)
(2)無相(684—762)
(3)無。714—774)
六祖和他的眾弟子將是第二章的主題內容。
在本章結束之前,把當初朝廷對中國禪宗最早的六位祖師的敕謚列舉如下:
菩提達摩,由唐代宗(在位763—779,按另作762—779)敕謚圓覺大師
慧可(487—593),由唐德宗(在位780—804,按另作780—805)敕謚大祖大師
僧璨(?—606),由唐玄宗(在位713—755,按另作712—756)敕謚鑒智大師
道信(580—651),由唐代宗(在位763—779)敕謚大醫禪師
弘忍(602—675),由唐代宗(在位763—779)敕謚大滿禪師
慧能(638—713),由唐憲宗(在位806—820)敕謚大鑒禪師
這里應指出,唐玄宗統治年代是713—755年,所以是先向禪宗三祖僧璨賜謚尊號的第一位皇帝,然后方才是唐代宗向始祖菩提達摩、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賜謚尊號。根據胡適博士《神會傳》第72頁中記載,在唐肅宗(在位756—762)乾元初年,即公元758年,由郭子儀將軍向肅宗舉薦:要對禪宗始祖賜謚尊號。這很可能是由于神會的請求,而神會則是慧能的一個很有才能的弟子。
不過事實上一直等到唐代宗統治年間,菩提達摩才正式得到了賜謚尊號為圓覺大師。圓覺的含義是圓滿的覺醒或領悟。二祖慧可的賜謚尊號大祖大師,意思是偉大的締造者。三祖由唐玄宗賜謚尊號鑒智大師,意思是明鏡般的智慧。自道信開始至慧能的謚號由大師改為禪師。四祖的謚號為大醫禪師,意思是人世間的大醫師。五祖的謚號為大滿禪師,意思是大圓滿。六祖由唐憲宗賜謚為大鑒禪師,意思是智慧如一面大明鏡。
根據圭峰宗密(780—841)撰《禪門師資承襲圖》中記載,神會(670—762)是在公元770年即唐代宗大歷五年獲謚真宗大師尊號,然后在公元796年即貞元十二年,再由唐德宗賜尊號為禪宗第七祖。但應注意到,既然公布認定神會是禪宗七祖,那么他的師父慧能當然就應是禪宗六祖了。不過事實上如前所述,要等唐憲宗即位(在位806—820)后才正式向慧能賜謚這一尊號。
敘拉古之惑